刚过去的周末,去了安徽铜陵,相遇了当地掐尖的一群人。
除了讲座,就是吃饭聊天,讲座以单向的广播为主,吃饭聊天才是双向的你来我往,信息和能量的充分交换。
有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自掏腰包外出学习的公立学校校长,有不计成本、不计赚钱请来大咖的私立机构负责人......一群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教育工作者。
一个世纪了,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等民国大家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适用,至今仍在普及,却仍然没有刻入每一位教育者的脑回路中。
究竟发生了什么?
五四时期的胡适,给当时的中国年轻人开了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第一味药:问题丹。随时随地地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倒逼自己去思考,去解决。
第二味药:兴趣散。除了工作之外,要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工作恰好是自己的兴趣,那你就是最幸福的了。如果不是,不妨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职业满足生活,兴趣满足精神。有兴趣的生活,才会少烦恼,才会拥有更多的兴味,有更多生活的满足、快乐和幸福感。
第三味药:信心汤。胡适强调,无论何时,无论怎样,都要不失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努力不会白费,相信功力不会唐捐。永葆热情信心,才能永远积极进取,迎难而上,怀一份宁信其有的执着,永葆生命的钙质和活力。这样的人,永远不倒!
而胡适自己的一生,就是服用三味药之后的人生,积极向上、热情不绝,无论遭遇天大的困难、阻力甚或风险,他矢志不渝、不移其志、又不失信心和勇气,毕生坚持自由独立的思想,从而创造出辉煌的人生,造就不朽的人格。
回到之前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胡适在百年前所开的这三味药,是不是正是我们当代人也缺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