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使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在于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
“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麻布。”
“瓶子打碎了,我们需要一把笤帚。”
你可以试一下,在每一种表达面前加上“你”。例如:“你把牛奶洒了…….你把瓶子打碎了……”发现了吗?加上“你”以后让人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当我们描述事件的时候(而不是谈论“你做的什么”),孩子也容易听出问题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二、提示
提示就像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让他可以一直享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知道:“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酸。”“伤口需要保持干净。”等等。家长们认为,提示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去掉那些攻击性的字眼。例如:“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你永远都学不会,是吧?”
三,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许多家长认为这个技巧给他们带来很多帮助。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曾和我们一起合作过的青少年告诉我们,他们喜欢简单的用词,比如:“门”“狗”“盘子”而喜欢父母的长篇大论。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当他们听到“狗”的时候,就会想:“狗怎么了?……哦,对了,今天下午还没遛狗……我还是现在就去吧。”
四,说说你的感受
多数家长觉得,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能力接受这样的表达:“我现在心情烦乱,没心思看你的作文。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现在别招惹我,我心情不太好,容易被激怒。但跟你没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当你说出你的感受:“那会让我很烦”,孩子可能会说:“那又怎么样,谁会在意呢?”这时候,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在意。我在意自己的感受。我也在意你的感受。我希望家里人都在意彼此的感受。”
五、写便条
不管孩子认不认识字,他们都期望收到小便条。年纪小一点儿的孩子,在收到父母的便条时会很开心。这样,还可以鼓励他们回复父母的便条。
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喜欢收到便条。一群曾和我们一起合作过的少年告诉我们,收到便条会让他们感到很好。“就像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他们被父母抽时间花精力给他们写便条的行为所打动。因为青少年认为便条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不用大声嚷嚷了。”家长也喜欢写便条的方式。省时、便捷,而且有的还很值得回味。
我们想找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在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