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极了。云层挡着太阳,昨晚下过雨,地上有些积水。空气中透出一丝凉意,没有太多灰尘。一年中这样的天色在德里可不多见。手机显示着广州没日没夜地下雨。
从地铁站 Green Park 附近的 Supreme 自行车店租来山地车,轮胎宽大,还有减震,一天的租金是500卢比。车轮和坐管上有些干泥巴,看起来有段时间没人打理过,变速器的盖子丢了,换速和刹车算得上顺畅。骑上这种车我很满意,前几天街上看得最多就是中国过去流行的大单车。
实事求是地说,在德里骑行并非好的选择。"Bikes on India's killer roads? Buses would be a better option."一个印度人在关于拜客折页的脸书页面评论道。我原来以为这不过是借口,和广州那些拒绝自行车的理由没什么两样,直到伊达告诉我素妮塔以前每天骑车通勤,直到去年被后退的小汽车撞倒,差点没抢救回来。
作为印度科学环境中心的总干事,素妮塔身材瘦小,管理上百人的团队,居然有这么多时间骑车通勤,多少有些让人吃惊,更别说那起严重的事故。
冒险旅程刚开始的时候遇到小麻烦,一条大马路横在面前,选择有两个——百米外的人行天桥,或者跟着本地人穿过去。人行天桥的坡度大,马路的车速很快。如果有第三个选择就好了,我讨厌人行天桥。马路中间有个高大的隔离带,带着山地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直接穿过去吧?”伊达提议。
“额,这条路有交通灯吗?当前面路口转红灯时候,汽车少点再过去。”即使被迫违反交通规则,风险低些没坏处。
“没有。这条路是主干道,没有交通灯的。”每几百米隔离带有一个口子。
我们把车抬起,跨过公交站台,等待着车流的间隙。“When in India, do as the Indians do.”到了这个份上,也只好安慰自己。
一个在旁边公交站等车的印度男人向我们走来。“你们想要去对面吗?”伊达和我在街上太显眼了。带头盔骑山地车的人在德里很少。一家非政府组织说德里只有4%的人骑车,其中大部分收入较低。两个迷路的外国人需要帮助。“顺着这条路,前面有个隧道,一直走到马路对面啦。”
连声道谢后,我们顺利到达马路对面。左拐右转,伊达带我走进了小路。小路不宽不窄,严谨说是泥路,但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两旁是住宅区,时间约莫十点钟。这是个不同的世界——整条路很宁静,有点和缓,像小溪——我终于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只要慢下来,总有城市的许多小细节可以欣赏:一家子在门口洗车,孩子在街上追逐,人们慢慢地踱步着聊天,时而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与其说我爱这条路,不如说这种感觉让我想起广州。
平日骑车上班,只要时间充足我会绕行附近的小路。楼层不高,两旁的树木高大,交错辉映,透出斑斑点点。人们慢悠悠地走着,小区门口不大,十来个阿姨在跳舞。附近多是本地人,小餐馆全是广东人口味。再走多一个路口,两旁的小贩在地上摆卖着青菜和肉类。婆婆和阿姨们围着摊子买菜,车速更慢了,我却感到更放松了。这是种市井的气息。
开始的骑行我总显得有些笨拙——情急下总是想靠右走——弄得对方也愣着不动。好几次和三轮车,还有摩托车在小路口相遇,他们身形巨大,幸好路高低不平,车速低,大家抱着更多耐心。忘记交通规则吧,这玩意对小路没有太大的作用,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要知道前天晚上我眼看着一溜小汽车在路口拼命摁喇叭,震得我耳膜发疼。
就这样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座桥前面的路边停下喝水,伊达查看手机的谷歌地图。突然间我发现置身在一群牛的中间,河边好多牛粪,还有垃圾,右边是一只牛,它把头凑过来,似乎在嗅身上的味道。前些天坐出租车遇过几只牛,现在没有车窗的保护,我有点害怕。
“这些牛没有主人看管吗?”
“没有。”
“额,所以它们就在街上随便走吗?”
“······”
“我觉得应该尊重宗教信仰,可是这么多牛在街上真的会影响交通。”伊达略显无奈地说道。伊达是瑞典人,来到德里工作半年多。看起来街上的司机对牛并没有太多意见,在后面静静地等候着,只对人摁喇叭,倒是个不错的习惯。
根据伊达的计划,我们需要穿过一条铁路,然后到达Lodi Colony,一直往北,可以看到印度门,继续走下去就是旧德里了。
伊达找到两个行人问路。终于找到铁路的入口,穿过当地居民临时搭建的住处,不远处就有一辆火车。我环视一周,没有看到网络描述印度铁路混乱和破落的场景。火车看起来黑乎乎,我看不懂这辆车是停着还是开着,打算开口问伊达。脑海里转了几圈也没能问出来,我停下来转过头,伊达已经扛起单车往前走。
对陌生环境的谨慎让我往火车方向看了看,“真的要走吗?不对,等等!好像火车在移动,在冲过来!”脑海里正想着印度火车开挂的情景,我x,你要留下我一个人咩!这下顾不了什么,只好扛起车往前大步跨过铁轨。
四个月前我和伊达在珠江边骑车,老实地踩在自行车道上,只有琶醍那里逆行过一小段路。今天有点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