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打到尾,一直不停,看得人心累。讲真,英雄毕竟不是打怪机器,就这么一路打下去,看到最后,简直忘记了这是要做什么。
有心人可以回忆一下《战狼》,在那部里面,冷锋有一个心结。他的父亲当年为让垂死的战友从痛苦中解脱,开了一枪,因此犯了纪律,也因此背负上了深深的歉疚,以至于一生无法自拔。
冷锋带着这个心结参军,结果正好又遇到了类似父亲当年的困境。这个情节可以说是影片的内核,即一个人要怎么解开心结。其余情节是都是“表”,都是为这个“里”服务的。
这个结一直延续到第二部,冷锋始终不能从战友牺牲的情境中自拔,陷入当年父亲的困境中,以至于一出手就打死了那个凶蛮的拆迁队长。就因为有这个结的存在,这个人物真实生动。
然而,从这个节点再往后,冷锋仿佛变成了一个符号式的存在。包括他在非洲某国小镇,和当地居民的友好融洽,直到后来遭遇叛军,营救博士,失败之后营救工厂全体,到他以手臂为旗杆,高擎国旗通过交战区。这些环节中,他变成了一个阐释某种意图的符号、一架打怪机器一样的存在。
我不反对在影视剧里面输出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回想一下国内外此类型的片子,都承载了这些任务。只是都做的比较巧妙和含蓄,或者也可以说,是因为人物塑造的比较丰满有血肉,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真实可信。想一想《拯救大兵瑞恩》里面那个怯懦的、由文职人员转为前线战斗人员的士兵,他由怯懦恐惧到战胜恐惧花了多少时间,导演用了多少细节来塑造。正是因为这样,观众才对战争的残酷和大兵们的牺牲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触。
有了绵密细致的人物塑造,影片的真实感才会倍增。英雄不是打怪机器,一出场开始打到最后,没有细腻的内心世界构建,没有节奏感的张弛有度,把人物当成一个万能的标签,只会把所要表现的意图弄得流于大和空,直至假。
所谓英雄,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
希望在第三部里,我们能看到英雄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