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一文,安排在七上第五单元“动物之趣”的末篇,就已经吊足学生胃口了。
康德拉.劳伦兹笔下,黄冠鹦鹉可可调皮聪慧,小水鸭可爱有趣,虽然这位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过程颇为艰辛,可言语之间仍然能感受到无尽的乐趣,一点都不亚于小鲁迅的百草园对于孩子们的诱惑。
猫本来就与人颇为亲近,郑振铎笔下的三只猫都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孩子们在布置的“若为猫……”主题写作中,三只猫都有兼顾,各有各的理由:第三只花白猫倍受委屈,可在孩子们看来,却是“我”有我的坚守,就算不被理解,我依然选择做自己。
再读《狼》的故事,大家已是跃跃欲试,尽管是篇文言文。
果然,开门见山,出示了标注有停顿的原文后,只读了两遍,就有学生敢站起来连滚带爬的开始讲故事了。
订正强调了部分字词后,带着孩子我们继续读故事。
读它简洁的起笔:“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寥寥数语,信息颇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
读故事中鲜明的形象:屠户从起初的“惧”到“大窘”再到“乃悟”的心理过程,由心存幻想到主动出击,辅以“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当机立断的动作,一个机智果断,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屠户形象呼之欲出。
屠户与狼几次交锋,斗智斗勇,狼愈贪婪,愈凶残,愈狡猾,愈能彰显屠户的智慧和胆识。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情节的展开,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故事扣人心弦。以屠户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将故事推向高潮,起承转合的文章架构,确实妙不可言。
还有恰到好处的环境:“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不得不说,这麦场出现的太及时了!否则让屠夫怎么以一敌二?此时此地,不仅有麦场,还“苫蔽成丘”,这样一来,既消除了屠户“恐前后受其敌”的顾虑,又显示了屠户“奔倚其下”的机智,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给狼的狡猾提供了一个舞台,“一狼径去”,“洞其中,只露尻尾”,简直是妙极了。
选入教材的《狼》一文,是《狼三则》其中之一。课内再选读一则,只求意会,不图言传,作为课内读后所获讲故事技巧的辅助,用来吊足学生胃口——如此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的故事,是谁写的,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再介绍作者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创作轶事,与开课时相比,学生不仅兴趣颇浓,还有意外收获:好的文字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而写作,不过就是轻触草尖上的露珠,收集叶脉间的一朵雪花,采摘天边的一抹云彩,聆听鱼儿在水中的呢喃……
也是,蒲松龄书房的“聊斋”之意,不就是我有茶,你有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