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比较
在闲暇时,草草了事地读完了曹文轩的四部作品,除了题目的三本,还包括《根鸟》。自身对于这种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兴趣并不浓厚,便放弃了作品的对比。
曹文轩的文字是悲悯、苦难中带着人情味,用河水、花朵、芦苇、草等一系列植物塑造环境,小小的人物,生活在这浅浅淡淡的世界中,那么美好,可苦难又犹如藤蔓一样,缠绕着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生长的人们,忧伤中带着些许的美好,让你去感受、去回味。
昨天百度三部作品,暗暗揣测《草房子》是曹文轩的经典,而且是早期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是更早期的作品;《青铜葵花》猜不出。猜测的依据是故事表达的主旨。徐子东在评价张爱玲、郁达夫、老舍等五四时期的作家作品时说:“一部好的作品,是故事先行,主题后行,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清楚主题到底是什么,只是讲述故事而已”。依着这句话,儿童文学,相对于曹文轩的作品来说,主旨非常明确。所要展现的情绪底色,鲜明澄澈,这或许就是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用浅淡的文字,返璞归真,表达让人触动的情怀,让孩子读懂,让成人深思。
先说最近读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因为自己懒散,拉拉杂杂、断断续续地读完整个故事。从头到尾,一直都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期待,去寻找,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开始,我以为是明子师傅三人在城市这个所谓天堂中保持本性,不被城市的繁华、城里人的淡漠丧失本真,于是天堂再好,但是山羊不吃“天堂草”。但在快要结束的章节,出现真正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这个故事情节时,小说的线索才完整地拉开。我才猛然晃过神来,它按照明子的心理变化进行起承转合,明子的贫穷,面对周遭产生的希望、失望、艳羡、无奈、痛苦、愤懑、挑战自我底线等一系列情绪,只想告诉孩子们:人不能因为贫穷而丢失了自我的气节,就像羊儿们再饥饿,也不会吃那芬芳迷人的天堂草。所以,就算一千块钱,能解决明子所有的烦恼,但过去羊儿们的故事,唤醒了明子人性的底色。因祸得福竟遇到好人,解决了后续问题。不管是对于三和尚、黑罐,还是明子,小说的结尾处,让他们沉重的脚步下多了一丝前方的曙光。
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似乎有些头重脚轻,花太多的笔触描写农村人在城市里的格格不入,面临的种种苦难,而最后才用少量的笔墨扣题,用仅仅一个章节的故事承载整本书的主旨,这未免有点像是编故事,而不像是写小说。再说语言,曹文轩的语言——唯美,善用修辞,尤其是比喻,通常是美中带着淡淡的忧伤,惯用环境描写烘托氛围,渲染情感。但这本小说同另外两本的文字风格又呈现区别,这部小说句子更简洁,人物故事交代更为直接,环境描写着墨相对少些。
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来源于《草房子》的故事更加触动人,表现的情愫悠长而又深远。桑桑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见证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难来考验他——反而这或许是一种幸运。因为考验,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领悟并成为该书的第一主角。以人物为章节,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无论是对于年纪尚幼的读者,还是对于为了走进孩子心灵的读者,都是一次次记忆的回眸。油麻地小学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并有着一致的品格——善良、淳朴。哪怕是那个不敢承认自己妻子和孩子,最后带着孩子偷跑的和尚,都被善化。
《草房子》的语言唯美,哪怕是水,是一根草,是一只鸟儿,在作者的笔下都可以说话,都可以沟通,都可以表情达意。我记得写过一场大雨,让人望而生怜。
《青铜葵花》是除了《草房子》之外,我真的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原来换个角度看,苦难,也可以呈现美丽;穷苦也可以散发幸福,只要心聚在一起。
后记:这三部看作品看得不是特别认真,所以写起来很肤浅,后面还会继续读曹文轩的其他作品,也会不断地记录其他作家的文字风格,在不断拾遗中去看见,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