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所悟——越学习越苛责越对抗矛盾越大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所悟——越学习越苛责越对抗矛盾越大

要点提示:

孟子"反求诸己"揭示家庭矛盾根源:学习新标准后,人易用高标准要求他人而非自省。知识增长会放大期待,强制改变引发对抗。真正解决之道在于自我提升影响他人,而非要求改变。全职父母需警惕"越学越苛责"陷阱,通过持续自省实现正向影响,用行动示范替代言语要求,化解家庭矛盾。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出自孟子,其意思可以从字面来理解,如果做的事没有成功,就要反省一下自己哪里有问题。自省是一种力量,是严于律己的一种表现,是向内求的一种自信,也因此,做到其实很难。

为什么分享这句话?是因为自己参加家庭教育的学习时,老师重点分享了这句话,我感悟较多。针对家庭教育类的学习,我分享我的困惑:

每次学习都是一次提升,但学习之后却更容易激化家庭矛盾,为什么?

无论参加哪类学习,首先都会指出问题,深挖痛苦,然后再提出解决方案,带来快乐,从而对于学员来讲,将会带来较好的课程体验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应该是:

参加学习,建立了一套更高的标准与认知体系,比对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从而影响身边人,大家共同学习成长,最终自然而然地解决家庭问题。

然而现实是:

参加学习的人,看到了一套更高的标准,改变自己其实会有一定难度,但会用这套高标准去比对别人。如果是以前,会用低标准来比对,反而不会有矛盾。现在有了高标准,一比对,离自己期待的标准相差太多,矛盾因此产生。而未参加学习的人并没见证你的成长,只见证了你更高的标准,在他看来,这是更加无理的要求与期待。

学习会让人看到一套更好更优秀的东西,参加学习的人对这种好东西有课程上的良好体验,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会放大内心的期待与欲望,而这种期待与欲望本能会促使你对别人有更高的要求,而自己可能还来不及改变。

这种情况下,你的优秀别人没有看到,而你的期待与要求却更多。所以,就会产生一个必然结果,不学习还好,参加学习之后家里矛盾越来越大了。

其实这个原因与夫妻一方参加同学聚会之后产生矛盾的原理是一样的,看到了以前的同学如此优秀,却发现自己家的那位是如此不堪,越想越失望,于是……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际上这是一种期待与希望,因为现实中更多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同样的不良行为看别人不顺眼,但如果自己也如此,可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包容,否则是别人不够胸怀与格局。

其实一切矛盾的根源往往都与欲望有关,也就是所谓的希望与期待,所以才会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学得越多,想法越多,欲望越大,结果失望越大,于是冲突与矛盾发生。

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要学习了,即使家庭关系中存在问题,夫妻失和,亲子冲突,也都不要去管它,反正学习的结果是强化,是矛盾的加深,不如不学。当然,这个答案是错的,肯定要学习,只有学习才有更好的机会去解决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不要妄图去改变别人,而是去影响别人。改变是一种强制与要求,自己是否符合那个要求并不重要,但对方必须符合,所以容易产生对抗与不满。而影响,一定是因为自己足够强大,在这个方面和领域做得很好,自然而然地让身边人感受到你的优秀与能量,从而影响身边人与你一起成长与优秀。

所以,圣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向内求,多问问自己,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如果您觉得有些许帮助,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文章、关注作者:黄志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