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从来不乏个性迥异又能力非凡的高级将领,“智将”区别于“猛将”、“福将”、“勇将”等,“猛将”善于冲锋陷阵(代表人物许世友)、福将时常逢凶化吉(代表人物聂荣臻)、勇将不畏任何强敌(代表人物彭德怀);而“智将”则擅长谋略,心思缜密,“智计”频出,从而克敌制胜。
开国将帅中,能称得上“智将”的有五位,分别是:刘伯承、徐向前、粟裕、陈赓、李达。两位元帅、两位大将、一位上将,其中刘伯承、徐向前、粟裕等三位将帅是公认的“五虎上将”中的成员,陈赓堪称“五虎上将”之下第一人,李达是辅助开国元帅最多的上将,著名的智囊。
五虎上将”中的另外两位,彭德怀和林彪,一位以善打硬仗著称,一位以善打巧仗著称,刘伯承、徐向前、粟裕则更多偏向根据实际情况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案,三位都擅长思考,时常将兵法谋略运用到实际战场中。
刘伯承元帅有“军神”的称号,熟谙兵法韬略,是我军最会将兵法与实践结合的军事家之一,但又不完全照搬兵法,抛开他指挥的其他著名大战役不说,单说两次七亘村设伏日军,就足以让任何对手钦佩,兵法云:“用兵不复”,意思就是同一方法只能在战场上用一次,再用第二次,敌人就会防备。
可刘伯承偏偏反其道而行,于同一地点几天内两次设伏,日军在第一次被伏击以后,也以为真的“用兵不复”,结果第二次再一次在同一地点伏击,同样的当上两次,关键刘伯承早就算准了日军还会上当。
徐向前元帅是公认的“最善于以少胜多的军事家”之一,一生苦仗、恶仗也不少,自己独自指挥的战役从来不去硬碰硬,而是根据敌将风格和敌军具体部署而研究出克敌制胜的方案,最经典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以八万对敌二十余万,采用了诱敌深入、纵深迂回、各个击破的战术,敌军六路围攻的战略方针破产,此次红军共毙伤俘虏敌军八万余人。
徐向前也是我军运用坑道爆破战术的首创人之一,城市攻坚战中,面对固若金汤的重城和敌人引以为傲的坑道,徐向前采取坑道对坑道的战术,运城战役、临汾战役莫不如此。
粟裕大将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与林彪相同的是,粟裕也是喜欢专研地图的军事家,有时候一看就是有一整天,往往看着地图就能勾勒出军队的部署情况,粟裕善于思考,对战局有自己的见解,好几次大的战略问题上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服上级改变命令,战役的结果证明他是对的,所以说粟裕是毛泽东亲自教会怎么打仗、又反过来敢纠正毛泽东的战略构思的军事家,“智将”之称号当之无愧。
陈赓大将是最为传奇的开国将帅之一,也是公认的最会打仗的高级将领之一,用兵向来不依古格,抗战时期他率领的386旅一时风头无两,日军“专打386旅‘的报复式宣传更是让陈赓和他的386旅威名远扬,国外媒体甚至将386旅称为”中国最能打的部队“。
神头岭伏击战,陈赓带队现场查看了地形,发现日军的必经公路并非是地图上所标的”两山夹一沟“,反而是在山梁上,两边地形也仅仅比公路略高,熟知兵法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地形,根本不适合打伏击,麾下众将都认为应该重新选个地点,而陈赓看着地形,反而说这里才是设伏的绝佳位置,因为日本人也研究兵法,他们也认为不会有人在这里伏击,而我们偏偏在这里打他伏击,结果果然如陈赓所料,神头岭伏击战,日军完全没有防备,此役,歼敌1500余人,缴获颇丰,战后,连他的对手都由衷的感叹,神头岭伏击战是一流的游击战。
李达是军中最著名的参谋长之一,一生辅助过贺龙、刘伯承、徐向前、陈毅、彭德怀等五位元帅,辅助贺龙时期,被红二方面军的同志成为”足智多谋的参谋长“、”李菩萨“;辅助刘伯承挺近大别山,被刘伯承称为”活地图“,邓小平赞誉他”李达这一手了不起“;辅助陈毅,数次被陈毅高度赞扬,称他是”我们的好诸葛“。
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誉,李达”智将“的称号实至名归,正因为李达的卓越贡献,所以后来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排名仅次于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