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人很难走进彼此内心,走近了容易失望,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可是回顾你成功的事业,或某个瞬间,都是因为真实走近,深切理解。
当放下我执的时候,换位思考,从而发自内心的做出努力,往往获得的就是人生印象深刻,高光靓丽的时刻。
最近你看书很多,能够理解那些书中充满了知见,带给你很多启发。但是,如果让你迷惑,充满矛盾,这些书籍你还要发自内心的赞赏,就如同让一个不理解的人走进你的心,满怀忐忑的接纳,这不是真实本意,你也无法在生活中实际践行,这叫愿浅违心轻易相信。
金惟纯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提到,没有比学怎么活更重要的事情。
一般人“心”真不真,“愿”广不广,无从得知,但看他所做之事实不实,所行之踪深不深,知之过半矣。他反思自己半生之行事,绝大多数时刻心都不够真,愿都不够广,以至虚事、浅行塞满人生行事之历程,非但自己白忙一场,还耽误了别人。
这段思考来自他对年轻人演讲,有人提问:“你人生阅历丰富,什么事印象最深、收获最大?”
他仔细想想,凡是记忆深、收获大的,毫无例外,都是当时自己的心相对比较真、愿比较广的情境。这才明白,其实发生的是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事发当时,自己的心真不真、愿广不广。换句话说,凡是自己心不真、愿不广的人生时刻,基本上都错过了,都白活了。
人生白活的时光至少占八成,也就是说,这八成的时光基本上对自己无意义,对周遭人也无意义,甚至还造了许多不必要的“业”。如果把这八成的人生经历删除,非但不会有损失,甚至还更清爽一些。
可惜但多数时光不能自主的,部分自主的也迷迷糊糊。
所以总结起来,生命品质不在于功成名就,不在于光鲜亮丽,也不在于品味讲究,错过,人才好好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今天突然说到这些,是因为知道你很焦虑,而且希望改变现状,理解这种心境,因为经历过这个阶段。
你问我,你无所担忧,所以不可能知道我的苦恼,你总是斯多葛里面那些秃头老大爷的故事转来转去,一点也没有帮助解决我的现实问题,怎么能够相信你的那些故事嘛?如果实际点,不如天天点我的赞。
现代人就是看书太少,想的太多。这是钱钟书太太的话。我赞成。
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现代社会运作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太过繁复,流行文化和人际关系造成“事虚、行浅”者互相牵扯,很难置身事外,不受干扰;其二,现代教育和职场学习都太偏重知识、专业和技能,有关“安身立命”的学习缺乏适当的环境。
你发现没有,没几个人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领会别人用心。即使他人给你介绍生活真知,有人依然会抛弃珍珠,追求一些嘲弄人智商的东西。
可以多寻求一些老师的帮助,或找到一些能够让你定向定心的书籍,这是一个基础。金老师说,环境的改变需要时间,学习可立刻开始。心越用越真,愿越行越广,但心之用、愿之行,却非读书冥想、只身独行所能够完成的,尤其是身处现代的环境中和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有缘遇到“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的人,能在好环境中学习,才打开了人生的一扇门。
芝诺的老师是克拉泰斯。他看了一场悲剧之后——赫拉克勒斯的儿子特拉福斯国王的故事——决定把钱捐出去,并搬到雅典学习哲学。他被称为“开门者”,戴奥真尼斯写道,“所有的门都敞开着,向那些渴望伟大哲学家学习的人”。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