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折射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可以理解为: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句话不那么绝对,但是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一年有四季,这是人类的认知。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这就是蚱蜢的认知。
同样的,我们的世界也会被认知所局限。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
有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某天,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时,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
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觉得这一会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于是向苏小妹报喜。没想到,苏小妹听了,也捂嘴一笑:“哥,这回啊,你又输了。”
苏东坡一听,不解。苏小妹继续说:“心中有佛,看你才像佛。而你呢?你是用什么心去看佛印的呢?”
苏轼哈哈大笑。的确,是自己输了。心里有佛,看谁都似佛。相比起来,自己的内心不就是肮脏龌龊的吗?
所罗门是古代犹太王国的国王,他很聪明并且富有智慧。被犹太人称为“最伟大的国王”。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来找他寻求建议。而他都能给出合理的建议。
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面却做的很失败。在他的子女身上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当一件事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的感受,经历只有作为当事人的你才能体会。这也是为什么理性总是战胜不了感性。
我们都想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是要知道智慧是很难习得的,看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阅历。
国庆期间,网上流传一位贴心的女儿为自己不懂英语,也没出过国的父母手绘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出国过关攻略,好让两位老人能顺利来到美国和女儿以及新出生的外孙团聚。女儿又写又画,非常细心,满满的都是爱。“准备一个随身的小挎包,把常用的东西放进去”,“海关官员坐在一个玻璃‘盒子’里面”、“注意:玻璃窗口前一次只能站一个人,等候的人必须站在黄线外面”……黄线下面还加了重点号,像不像对小孩子?图画的也好可爱,最后第十页,写着“见面啦!”画着一个打电话的中年人,头上的圆圈中是笑眯眯的一家三口,两个大人带着小娃娃,预示着全家都在欢迎父母的到来。
我觉得自己也算是孝顺的孩子,可跟人家一比差远了。不仅是没有这么细心,也没有这样的情趣。但这么温馨感人的事情,在网络评论中依然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说,“知道父母没出过国,为什么不回来看父母?”还有人说:“出国都是有钱人,查查钱怎么来的?”更有猥琐男说,“嫁给外国男人了吧,为什么不嫁给中国人?”——好像人家要是嫁给中国男人就有他什么事似的
那些处处贬低别人、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是否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我们会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表现。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一切,就是你的内心的世界。当你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完美,那是不是因为自己还没有一颗完美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