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岳阳楼,脑袋中会立刻浮现出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于其他,再也想不出更多的词句来修饰了。
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鱼米之乡——岳阳,这次有幸岳阳之行,一睹岳阳楼的真容。
来到检票口,一块蓝色的大匾横悬在门头之中,“巴陵胜状”四个金色的大字赫然醒目,巴陵,岳阳的旧称,胜状,美景之意。“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幅对联已然道尽“巴陵胜状”的内涵。
漫步于城墙河堤之内,湘江水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几艘游船蹲靠在岸边,任凭江水从身下肆意的穿过。杨柳在微风中摇曳身姿,湖面上灰蒙蒙的笼罩着远处模糊不清的风景,只有眼前一湾浅水中的鱼群清新可爱,快乐的顺着水流游来蹿去。驻足欣赏的人们忍不住掏出手机拍几张到此一游的美照,再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发个朋友圈记录下此刻的心情。
走上一段步梯,岳阳楼已经裸露在视线范围中。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打卡,不知道大家心中是否都来寻求范仲淹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眼前矗立的岳阳楼高三层,一根根圆粗的红色木柱雄浑有力支撑起四角,挑勾翘起来的楼翼划出漂亮的弧度伸展向天边,楼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更衬托出岳阳楼的尊贵之气,岳阳楼的屋檐设计采用了飞檐翘角的形式,这是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特色形式。飞檐的设计使得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挑出的飞檐由斗拱承托。岳阳楼的三层建筑均采用了飞檐,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仅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营造出壮观的气势。此外,岳阳楼的檐角四角翘起,是因为角的地方出檐较长,于是要用大木构件支撑,不能用一般的椽子,于是垫了两层,导致其他的跟着往上翻。这种设计也是出于审美的原因,像鸟翅膀一样向上扬,使屋顶看起来不但不笨重,而且还很轻盈欲飞。
走进岳阳楼第一层和二层大厅内堂,墙壁上均挂有十二块紫色金字的巨幅雕字刻屏。它是康熙皇帝为最喜爱的书法家、他的老师张照《岳阳楼记》的书法作品,命人把它镏金雕刻在十二块紫檀木上,悬挂于岳阳楼殿堂内,人们登楼入堂看到这篇金光闪闪的《岳阳楼记》无不频频点头交口称赞。
岳阳楼三楼正中是毛泽东书写的杜甫岳阳楼诗词雕屏,岩柱上挂长庚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站在岳阳楼的三楼,洞庭湖景色尽咬眼底。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极了。
范仲淹的一首《岳阳楼记》,引来了众多文人骚客来到岳阳楼上挥笔泼墨。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 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岳阳楼左侧石牌坊叫南极潇湘。上部如意斗拱,琉璃瓦顶,青石横楣,上刻“南极潇湘”。中间石柱上均刻有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所撰,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背面横楣上刻“天边月白”,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
岳阳楼右侧石牌坊楹联:“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撰,当代大书法家李铎所书。背面横楣上分别刻“江上风清”,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两座牌坊南北对峙,布局匀称,气势雄伟,使岳阳楼更显古朴庄严。
临风阁位于岳阳楼“南极潇湘”牌坊前不远处,坐南朝北,建筑面积大约70平方左右。是一座八角攒尖顶的古典建筑,采用纯木结构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外观美观。临风阁的命名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把酒临风”之意,而其匾额则是集何绍基的“临风阁”三个字所制。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积小,几米之高。上盖绿色琉璃筒瓦,状如出水碧荷。仙梅亭中竖块青石板。一面是知县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另一面是他亲自著文记载其事的刻碑。
“双公祠”门联由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撰写,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书写。门联上联: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下联: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岳阳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表达了对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的敬意。
双公祠里面人像是青铜制造的,一幅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的大型铜板块画作为背景,来凸显出这个忧乐的主题。他俩是同举进士,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重修岳阳楼,受到百姓称赞。游览双公祠铜像,是我一次视觉的享受。
岳阳楼几经修辑,岁月沧桑中以不同的容颜诉说着洞庭湖畔的起起落落,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