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最近看书有一个观点深得我心:崇尚竞争是社会悖论。
缘何?
不都说有竞争才有动力吗?
不都是竞争越激烈成绩越突出吗?
但如果用经济学思维去看,竞争却并非那么美好。
经济学家对市场有两个简化模型:一是完全竞争;二是垄断。
不管是书中说的,还是老师教的,都说“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的状态。
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即供求达到平衡,每个市场主体卖的东西都没有本质区别,公司对产品也没有价格话语权,价格必须由市场定。
在完全竞争下,从长远看,没有公司会获得利润。
你能够想象一家没有利润的企业如何存活吗?
现实中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但红海却不少。
每走进一个小区,街边各种小商店、小网吧、KTV、小餐厅数不胜数,都没什么特色,所以不得不费尽心力将小店子经营下去。
我曾经和一个便利店的老板聊天,他和老婆轮流经营,典型的夫妻店,他身体好点就守晚上。
我问他店子生意好不好。
他说,还行能糊口,就是太累了,利润低,靠走量。
两夫妻几乎没日没夜,且不能停歇,因为这种店子几乎没有门槛,周边几步之外就有其他店,如果他们不更努力,就没有生存空间。
因为顾客的转换成本很低很低,也因为竞争太过激烈。
如果获利少,老板就只能是家族经营。
我们常常看到奶奶在前台招呼,小孩子后台的洗碗,就是这个原因。
请不起,那就只能自己上。
竞争生态系统进一步压缩人的生存空间,把人逼得困惑不堪。
而垄断则不同,垄断者除了想赚钱外,还有余力想其他事情,因为他们获取了垄断利润。
你可能会说,利润都是从消费者腰包里掏出来的,垄断者只能享有坏名。
但垄断企业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因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机。
因为丰厚的利润给了垄断企业创新技术的资本,它们有雄心和实力去完成那些技术进步,而这些是处于激烈竞争中,连存活都成问题的企业想都不敢想的。
垄断并不是坏事,至少在商业里,垄断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如苹果、亚马逊、中国的BAT等。
每个企业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会走向垄断。
竞争并不仅仅是个经济概念,它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深入人心、在整个社会蔓延的观点。
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却越来越辛苦。
尤其是小孩。
现在的小孩比我们自己当初读书时,面临的竞争大得多,也激烈得多。
所以,他们现在的时间越来越稀缺,实际上幸福感和获得感却越来越少。
我们把孩子们困在了竞争中。
分数是一切吗?
每个孩子从入学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得到最高分,考上好大学。
我们的教授方法不顾个人的天赋和喜好,无法安静坐下来学习的被认为异类,认真读书但分数不高的被认为天赋太差,而在考试中出类拔萃的孩子才被认可和赞许。
越往高等教育,这种现象越严重。
孩子们的自信一点一点被吞噬,成长几乎都只有一条路径:把自己转变为墨守成规的考霸。
家长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贷款购买学区房,支付高昂的艺术培训费用,只为孩子们能在竞争中多一份胜算。
就是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也曾经这样认为过,希望她上个好的初中,考个重点高中,进入一流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一辈子按部就班地过下去。
从她生下来起,我就在规划她所有的未来。
突然某一天,我觉得很悲哀。
我问自己,还有其他途径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国外,选择另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算是一种探索,但对此的看法却各有不同。
国外不是“避税天堂”,不是离开“高考”就可以逃避竞争。
我常常想,为什么非要一较高下呢?
读书时,为什么非要排名次呢?
工作后,为什么非要有斗争呢?
商业里,为什么非要有竞争呢?
按照马克思的观念,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有斗争。
而莎士比亚则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所有的斗争都具有相似性,其实没什么好争的。
我更愿意相信竞争是可以避免的。
因为竞争具有遮蔽性。
人们往往因为竞争,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了竞争对手的身上。
比如:
面试时,不把精力放在答题上,而是潜心钻研对方的漏洞;
工作中,不把精力放在如何办好事,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拉帮结派打击对手;
竞选时,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治国理政,而是挖空心思如何贬低对手;
......
所有的悲剧都一样。
竞争容易使人分心,使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给了第三方迅速成长壮大的空间,于是双双被竞争击垮,这样的案例在商界并不少见,在古代皇子夺嫡中也是常见戏码。
如果不能将对手打败,那就尝试着强强联合。
竞争使我们过于重视过去,一味的重复别人的模式,最终陷入追求虚名浮利的海市蜃楼中。
因为我们关注是别人过去的经验,而不是未来的潜力和升值空间。
甚至出现幻觉,去追逐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去抓取一些并不存在机会。
如果不能做到第一,那就尝试去做唯一。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不喜竞争,也不愿参与漩涡。
并非说竞争都不好,只是我们需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它,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