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时,我是班里的听话且爱学习的优等生,老师几乎没有批评过我。直到今天,我都记忆犹新一件事。一天早读时,我迟到了,当我急急快步走上讲台要到座位时,本来稍稍沉重的心,被小小的身躯带到高高的讲台上,而同学有人看我时,自己竟然有了“示众”的心理。这时,恰好老师是背着身的,没看见。我呢,坐在座位上,竟然无声地抽泣起来,一边流泪,一边还想,怎么回事,老师又没骂,哭什么!这种不可名状的情绪,一直到现在,无法解释。
看了,剽悍晨读分享的文章,其中讲了——识别坏情绪这个问题。有新环境、新人物带来的过分烦躁,有面对抱怨等的应激带来的过分生气,有整个人气质上的过分抑郁,还有做错事的过分内疚。真的,人很容易陷入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中,不能自知,不能自拔。
而且,人更容易抱怨。
曾经,我经常抱怨,要是我皮肤再白一个度多好!要是这道题我选了A多好!要是,男神请我看完电影,我没有直接回寝室而是提议去操场转一圈多好!要是,我早明白,闺密突然不理我,是因为闺密表白男神,她男神说喜欢的是我,我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啊!要是,我不说这句话多好……太多了,这么多抱怨,最终,面壁思过,沉默是金。
实际,如果,我们知道了坏情绪的来源的话,这些真的不是阻碍我们的拦路虎。
“ABC模型”用于心理学上解释坏情绪。A是产生坏情绪的事件,B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C是坏情绪这个结果。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抗拒A、抱怨A、改变A,错误地处理自己的坏情绪。觉得如果产生坏情绪的源头,就是环境,如果改变了,那我们的坏情绪就不会产生了。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真正造成C这个坏情绪结果的,不是A,而是B,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态。
改变不利于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尽快从坏情绪中剥离出来。就是调教坏情绪,使自己警惕绝对化、警惕概念化、警惕糟糕化。
不要以为自己是一枚完人,什么事都必须做完美。如果,一件事没有做好,不能给自己一个潜意识,以后这种事就做不好了。更不能让自己有“这件事都做不好,就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种糟糕的暗示。如果有了这些思想的苗头,要立即在心里提醒自己,及时改正。
管理情绪,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遍及学习、工作、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就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似乎什么事都不能阻碍他,而且看起来好的事情自动会往他身上扑,被他吸引。从而,周围的人也会慢慢被他吸引,无意识被他引导,甚至被他领导。在一些领域里,毫不夸张地说,管理情绪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