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只要我们愿意学,周围的任何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可是,如果我们的圈子“不善者”太多,那就需要拓宽我们的朋友圈范围,向外寻找优秀的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不具备的优点。
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这点。周围的同事大多数都是安于现状的,虽然我们都是老师,但持续学习的人却凤毛麟角。这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既然我们要教孩子学习,首先我们自己要不断学习。
这一年的学习,从开始找不到方向的痛苦阶段,到现在有明确目标的坦然阶段,我经历了很多彷徨无助。通过一次次的试错和探索,我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学习体系。
1.探索学习模式
一开始,我只是在平台上买一些网课听。这些网课非常便宜,通常都不会超过99元。我买过很多,读名著的、学英语的、瑜伽塑型的……这类课程只有音频,没有和课程老师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我只能学到一些皮毛知识,无法与讲解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效果非常差,学着学着就放弃了。
2.迈出写作第一步
花了许多糟心冤枉钱后,我意识到课程的种类实在是太多,我需要深入学习一类就行。并且还认识到闭门造车的学习方法不可行,我需要有人引路,指点。
我一直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就确定了写作这个方向。然后就报了一个写作训练营。这个训练营是教我们如何写拆解稿的,我交了两次作业,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
没参加写作课程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写作的文笔和逻辑都不错,但是当看到老师的点评,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写作这块料?这一点,怀左老师也在“初学者如何迈出第一步”里面提到过。
我很幸运,无论是之前的老师,还是怀左老师,都给我莫大的鼓励。初学者写得差,本来就很正常。这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
在《劲爆小说游走秘境》中,作者弗雷就说:“大胆地告诉别人你在创作。如果有人质疑你,你可以揍他们。”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好的老师、引导者是非常重要的。他/她不一定要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但一定要有一颗了解学习者的心。
这是初学者迈出第一步的动力。有了鼓励,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我们才会更有信心写下去。
有老师的指点和引导,我发现写作这条路变得明朗和宽敞许多。
没系统学习写作之前,我只认为散文、小说叫做写作。所以我自己也常常写散文随笔,甚至还开始尝试创作小说。不过每次写了开头,就没办法写下去了。
怀左老师说自己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让我对写作又充满了信心。老师能够用自己的写作经历,不断激励我们进步,这点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有相同的经历,就会和老师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会更加信任这位老师,也就会跟着他的脚步学习,刻意练习,不断精进。
3.刻意练习,不断精进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老师教了那么多知识,为什么我就不能变得和老师一样优秀呢?
这是因为听课只能代表我们知道,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学会。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实践学到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地学到。
所以,我们在每次学完之后,就要去输出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在运用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又会倒逼我们去学习。这样,学习就成为了一个闭环。还担心学不好吗?
无论是写作,还是学习其他技能,我们都需要寻找“善者”,向他们学习。他们会用丰富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