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建了一个读书群,群名称“用心灵温暖心灵”。只邀了我认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同学。群的作用,就是每周一晚上7:00-7:40,读一篇心理学文章。
刚开始,我自己一个人主持,朗读也是我一人。大家点赞、评论,说很好。大概读了一个月(四次),我在想:我一个人玩,新鲜感过了,别人就会觉得不好玩了。
于是,我发了一条群公告:愿意做朗读者的接龙,我会指导大家读书时的语速、语气。结果有六人报名了。
我一对一沟通,指导他(她)们,读时如何掌控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给每人按排好了读书时间,发了要读内容让大家准备。结果,他们很认真,每次都既准时又读得好。
然后朗读的人多了,我又鼓励已是朗读者的人员,尝试做主持人,开始,主持词我写,他(她)们读,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风格。
今年,我比较忙,群就委托给了两位最积极主动的好友,她们管理的很好。每期准时读书。当然,我每期会准时关注,及时点赞。
昨晚,又是读书时间,昨晚内容里读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专卖破烂的拍卖会,一次,拍卖商拿出一把粘满灰尘的又旧又脏,磨损的很厉害的小提琴拍卖。
他皱着眉头,毫无热情的用手拨了一下琴弦,发出的声音跑调,难听的要命。他开始出价“十美元”,没人要;“五美元”,还是没人要。他一直降到0.5美元,还是没人要。他说:只要0.5美元就可以拿走这把琴了。
这时,有一位满头白发,留着长胡须的老者说:我可以看看吗?拍卖商说:可以。
于是老者上前,用手帕小心的擦去灰尘,一丝不苟的调试琴弦。然后,他慢慢的把小提琴架起,开始拉琴。
那声音,是现场许多人从未听过的最美的声音。美妙的音乐从这把破琴上流淌。
这时拍卖商又问:价格多少?“100美元”,一个声音出现。“200美元”,“500美元"…。最后这把破旧的小提琴以1000美元拍卖。
为什么呢?因为它被调准了音,能够弹凑优美的乐曲了。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也像一把小提琴,你的心态就像琴弦,调整好了心态,别人就不会轻视你的价值。为什么有人愿意花1000美元,买一把连五毛钱都不值的小提琴呢?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张姐,想到了王通老师,想到了妮妮、黎黎……。她(他)们何尝不是给我们赋能的调琴长者?我更想到了我们的学友……
请问:你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