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第二日,早上五点半,我爬起来准备去帮父母烧早餐。(住在哥哥家)
记忆中两位老人早睡早起,这个点过去应该差不多吧?
冬天的早晨,冷风吹在脸上,寒气逼人。
已经多久没吹到故乡的冷风了啊?记忆中故乡的冬天特别讨厌,冰冷的风常常裹挟着很多灰尘,弄得人走在大街上连嘴都不敢张。
然如今这风吹上来的感觉似乎和记忆中很是不同,淡淡的冷冽之外,似乎多了几许温馨。
莫非是因为人长大了,对寒冷的抵御能力也跟着上涨了?
或者是因为爱屋及乌,连冰冷的寒风也感到无比温暖了?
我除去手套和围巾,连着呼吸了好几口寒风,雀跃着向父母的住处走去。
父母的房子就在哥哥公寓的后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单位出面集体建造,后来房产改制,各家各户都出钱把它们买了下来。
路灯温暖的光抚摸着熟悉的院子,看看父母好像还没有起床,我站在院子外面,仔细打量起这处老宅。
两间瓦房,东面一间半厢房,南面两间平房,规则地围成了一个小院。
院子外面,母亲靠围墙扎起了矮矮的篱笆,里面种着好几颗葡萄。葡萄的枝蔓沿着围墙一路攀爬,把院子上面的空间挡了个严严实实。
母亲酷爱种菜,两间平房的顶部都被她种满了各类蔬菜。
每年夏天,房顶上,院子上空,总是一派生机盎然:豆角、青菜、大葱、大蒜,还有紫色的茄子和红色的西红柿。再加上肥嘟嘟的带着灵气的葡萄串,几乎每个经过此处的人都忍不住要多瞄几眼。
然而,现在是冬天,葡萄藤只剩下孤零零的枝干,楼顶的菜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斑斓。
但是,在我看来,这处老宅依然格外美丽!
本来父母都在县城下面的镇中学教书,后来我们兄妹三陆续考入城里的高中。父母担心我们在学校吃不好,经过多方努力,先后调进了城里。
刚进城时,单位没有房子,不善家务的父亲带着我们租住在两间小房里,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后来,母亲也调入城里,我们在广场南面重新租了一处大房子,有了母亲的家终于恢复了曾经的温暖。
那时候,我们最热切的事情就是盼望着单位盖新房。
据可靠消息,一旦有新房子,父母就可以分到一套。
盼啊盼,盼啊盼,一年以后,我们终于搬进新房子,也就是父母现在的老宅。
那时候还不流行装修,房间里只有白白的墙,灰扑扑的水泥地和几件旧家具。
但我们都欢喜得几夜睡不着觉,因为有了房子才算有了家。
时光一年年过去,我们慢慢长大了,房子也跟着变老了。
虽然有很多住进新房子的机会,父母始终不愿意离开这里。
对他们而言,这些房子也许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温暖的小院,承载着太多他们美好的青春记忆。
其实,也有我的。
忘不了那些美好的夜晚,钻进被窝阅读心爱的小说书。
忘不了那些奋战的清晨,夹杂着充实和焦虑的各种情绪。
......
兴奋的、焦虑的、期待的、盼望的、热切的......
所有属于青春年少的所有体会,都挥洒在这温馨的小院里。
老宅,已经深深刻入了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