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去看《明月几时有》,原本是冲着霍建华去的。像电影的名字,许鞍华镜头里的战时香港普通人的抗日也没有枪林弹雨、豪言壮语,而是在许多淡淡的小细节里展现了传奇人物的家国情怀。看完有点小惊喜,还是有香港电影的样子。
电影一开场,就是方母的糕饼特写。不论是拿出来又放回去,还是从沈太太房间再端回来,一个在物资短缺的战时不得不算计、市井的母亲形象跃然而出。方母后面的每次出场几乎都有食物相伴,给未来女婿做的“丰盛”的菜,即使简单也有食相的蒸南瓜,盛出来又倒回一半的大米,在婚宴上没饭吃也要坚持撒的米,还有女儿方姑悄悄放在门口的米袋等。在和女儿一餐餐的闲谈里,看到了她对女儿的爱、她的坚强,她会跟随女儿抗日也就不奇怪了。
刘黑仔在天台劝方姑加入抗日,带去的也是米粿,俩人很自然地分食一个米粿。后来二人成为战友,应该还有一些暗生的情愫吧,也是自然而然。刘黑仔每次执行完任务后,也会有食物出现,不论白粥、杂粮饭还是咸菜,他都吃得很香。
而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方姑还是女教师方兰,她的恋人是英俊潇洒的李锦荣,带着蛋糕向她求婚。只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热血指引着他们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一条没有蛋糕、没有浪漫却充满危险甚至死亡的道路。看到他的镜头,你会想,如果没有战争,他会不会天天给心爱的人做好吃的?
《明月几时有》,用无言的食物描写出香港普通人对亲人、对生活的给予和爱。不知这是不是许鞍华导演的本意还是一个爱美食的观众的对影片的歪解?但拍宣传剧照的人肯定看到的重点和我不一样,要不怎么在网上找不到影片里那些暖人的镜头的海报?
不知这样的影片是不是因为被归到了文艺片中,似乎票房反应不热烈,当天放映厅里也只有寥寥的几个人。影片虽然情节有点散,虽然周迅年龄演方姑有点大,虽然霍建华有点太帅,虽然彭于晏的普通话有点怪,但是还是实力演员,还有很多老戏骨演配角,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值得看一看。看完了,又想再去香港了,想在高楼后面的小巷里走一走,坐在茶餐厅里看看旧时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