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化是经过伪装后的自负感

我们常以为的“自我”,其实是从幼年开始,基于他人看法形成的一副自画像,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想象的“自己”。它和真实的自我差距很大,还把本真的自我挡住了,且一旦形成就会长期伴随。我们可以称之为“自负感”。

真实的自我其实是无限、自由的,没有对他人的期望、恐惧和负罪感。这样的状态会赋予我们能力,让我们用更有意义的方式和他人建立联系:不期待他人该如何,才能遇见对方的真实,彼此接纳后自然会有亲密联结。

当我们说“我生气了”,我们以为是真实的我在生气,我们只是在抗拒生活中遭遇到的某种状况,盼望着自己能实现理想中“应该”的状态。如果我们向他人宣泄愤怒,就彻底地表现出了“自负感”。

自负感不一定是好还是坏,只是一种固有存在,,颇像蛋壳之于孵化中的小鸡。在小鸡发育的过程中,蛋壳有其需要发挥的功能。但当小鸡不再需要蛋壳保护的时候,如果它还不破裂,那么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同理,随着我们的本质自我不断发展,自负感构成的保护壳也应该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保持觉醒,才能认清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自己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响。

保持觉醒,才能认清负感并非真实的自我。

观察每一个具体的时刻,捕捉自己的所思所想,观察自己是如何偏离最本真状态的。一旦你注意到了这些状况,就会发觉自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自负感。



觉醒是打破蛋壳的力量,观察是回归本真的路径

去伪存真、回归本然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



❤记录翻书时的心动与思考 —— 是书中精华的提炼,是灵光一闪的感悟。欢迎交流碰撞,愿我们用读写拓宽认知、奔赴自由与幸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