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次给女儿钱,让她去买菜,提前给她写了菜单,她中途打电话问小龙虾价格,后来给爸爸打电话,顺利完成买菜的任务。
交代了她买完要算个总账,拿100元,买菜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她做到的是愿意分担和完成,都让我感觉轻松一大截。
今天带儿子去用拉车取快递,他帮我看东西我下去拿快递,遇到一个认识的宝妈分享了两袋饼干,分享小程序码,虽然 我知道这个宝妈很精明市侩(她抢过另一个人很好的宝妈的订单,有点不择手段),但分享了以后结果不执着。
儿子帮我抬着装货的拉车,两次都很有担当。没一会儿,雨下大了,我们就躲长廊里避雨。我打算坐那里静静地找机会跟那里避雨的奶奶聊一下有机食品。坐那听了一会儿,感觉始终找不到切入点,老人不容易成为高端食品的购买主力,线上小商城模式不习惯购买。主要是聊天的点,我还是有隔阂。
我依然感到自己是有突破的,哪怕是跟认识的宝妈去介绍分享,我敢开口一次,我都觉得是进步。
再去买菜,我问到了儿子想吃的菜,这件事给到了孩子选择权,而不是每次做饭做菜好了后都不是他想吃的。孩子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拥有决策权,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电梯里,那位经常带孙子上学的爷爷,问我暑假孩子上什么补习班,我说什么都不上,他一句不可思议的口气问在家里待着?言语间都是孩子如果在家里待一个暑假该多烦人多嫌人的既视感。
我一个妈妈带孩子,和一个爷爷带孩子,且不说身份问题,价值观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我就说了句安排了亲子营,别的没啥。就结束了话题。
我跟爷爷奶奶在带孩子上面,确实很难找到话题,无非是倾听共情一下带孩子的不容易,但教育的方向和引领,爷爷奶奶其实还是力不从心的。身份、年龄,还有做父母是要学习的。
女儿帮忙摘菜,练习炒菜,我已经轻松一大截了。我对女儿说,你帮忙百分之一,我都感觉到很轻松了。所以我很需要你的帮忙。
饭后让她帮忙洗碗,她说不是有洗碗么?我说没洗碗块了。她洗了碗,我可以早点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