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讲述裕成公古玩铺的看画高手蓝眼的故事。文本以蓝眼两次买画、三次看画的经历构建了一个完整又惊心动魄的线索脉络。本文试从真假画的两次转折、流言与劝告的真假、奇人亦有不奇三个角度入手,对文本背后深刻的内涵做细致分析。
一、突转与发现:真假的两次转折
文本最中心的情节都是围绕着“画”展开的,而真画与假画的转折是文本最惊心动魄的片段。第一次转折是在买了真画又起流言之后出现,当蓝眼去崔家买画时,“眼镜片唰唰闪过两道蓝光,傻了”,此处的转折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奇人也有走眼的时候。但第二次转折可谓是令人大跌眼镜,当蓝眼将所谓的“真画”拿回店中与原先的画比对时,“眼镜片唰唰唰闪过三道蓝光”,“原来还是先前的那幅画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这里作者运用了突转与发现的手法,当情节顺理成章到达高潮时,却发生了突然的转变,将本该结束的故事一瞬间拉回紧张状态中。此时故事中的主人公蓝眼显然处在一个荒谬又可悲的状态下他,两次转折让承受了两重打击:第一重是发现自己看画能力的跌落,第二重则是发现自己识人断事能力的缺失。
二、劝告是真,流言是假
有一句话叫“真理是赤裸裸的”,还有一句话叫“假象总是披着迷人的外衣”。这两句话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却无人能真正参透个中玄机。也许正是因为第三句话才导致世人在真真假假的圈子里兜兜转转,这话便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早来卖画的人早已提醒过蓝眼“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可蓝眼的回答是“我眼里从来没什么黄三爷”。从话中可以感觉到蓝眼这个形象是多少有些时才放旷的。这也恰好是情节推进的铺垫所在。正因为轻易自信以至于自大,才导致了轻易的自我怀疑。所以当流言传出时,佟五爷和蓝眼都不能够稳住阵脚。在逐渐被老板影响和逐渐自我怀疑的过程中,流言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流言像一把利刃,切开了蓝眼与真画,又如迷魂香,引领蓝眼向假画靠拢。其实这里体现的正是流言所具有的迷惑人的能力,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又有几人可以抵挡呢,再自信的蓝眼最终也败给了流言。而流言之所以迷人,也是因为披着好似“真实”的外衣。
三、识破:奇人亦有不奇
在文本的结尾,蓝眼终于在两次“走眼”之后幡然醒悟,看破了真假背后的玄机。首先,他没有相信或者说是忽视了最初卖画者的提醒和劝告,而轻信了流言。这是黄三爷制造的流言,利用的正是蓝眼的轻信与自我怀疑。其次,他的担忧扰乱了视听,他担心“”看错一幅就一跟头栽到底,所以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崔家看画,但正是这一看就真的“一跟头栽到底”。归根结底是不够相信自我,坚持自我。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心魔。文章最后一段意味深长:“他还有更惨的——他败给了人家黄三爷,却只见到黄三爷的笔,人家的面也没叫他见过呢。”其实黄三爷并不存在眼里,也不存在于身边,而是个存在于蓝眼心中的“心魔”。从一开始的提醒到流言,“黄三爷”无孔不入地渗入蓝眼的心里,无形之中已构成了不自知的压力。这也正是蓝眼“走眼”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毕竟在浮沉世事之中,又有几人能不心乱呢?
本文从真假画的两次转折、流言与劝告的真假、蓝眼发现自己“走眼”的原因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文本。发现了潜存于真假背后的真相:除了造假,还有人心。人心险恶,流言四起。人心不定,执着于真假幻想。人心虚荣,为了声名却跌入谷底。也许我们作为这世间的肉眼凡胎,终究会在真假之中继续兜转下去,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是真假,而是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