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生
文/一笑东方
春水生,特别喜欢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也许源自老杜的诗篇: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不知为何,我越是长久的吟诵老杜的诗篇,越发觉得他描绘春天的诗歌总是那么的清新自然,他不吝惜自己的笔墨,相反老杜笔下的春天色彩斑斓,虽然他的诗中总有感伤。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我仿佛闻到栀子花的香,还有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放,在他的诗歌里感受生命和春天的美好。
也许春天不仅是四季的开始,也给老杜的心灵上带来了满满的期盼。春水初生,春光初苒,在诗人眼中不仅是自我的希望吧。
按说,老杜的代表作是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但是一个经历人生困顿的人,一个在现实的面前被生活的科举的鞭子抽得团团转的人,一个在乱军中逃命,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人。总有一种精神支撑着他,这是人生的主轴。失败,别离,人生五味俱全,只是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没有变,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爱惜春光,因为春天到来,万物生长,那么黎民苍生也许采摘到新鲜的菜蔬,可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可以果腹,可以在春光中盼望丰满的夏日,丰收的秋光。
当然有时候,在老杜的眼中,这丰盈的春光也许是一种奢侈,一种折磨。他困居长安的时候,目睹了乱军的入侵,于是长安在一瞬间沦陷,于是当春光到来,满目的苍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乱军未破,国都陷落,亲人远离,年老悲己,即便春光烂漫,怎会有心情去欣赏。
我总认为一个成功的人顺风顺水,是上苍的宠儿,被万物托举着。可是一个有大失落的人,却用一个柔软的心脏托举着整个宇宙洪荒,沉重的脚步行走在红尘中,畅快不得,活泼不得。但是就因此留下一行深深足迹,领后世仰止。他的脚印深深,他的诗文深沉。因为真正的士大夫和真正的侠士是一样的,为国为民。那么,国运,民生,在他心中重千斤,忧乐以天下,小我尽可以放下。
他听闻官兵收复了失地,平定了叛乱,于是欣然成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可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意之诗”,看,他的快乐不是自我,而是天下。因为心中有天下,他能忍耐自我科举仕途的不顺,可是忍耐贫穷疾病的困扰,在芜杂的生命里理出一条直通银河的“大道”,他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后世的士人。年轻时,我深爱着李白;可是年龄越大,我越是亲近着杜甫。心中有大失落的时候,我在老杜的诗篇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后来,动荡平定,他依靠友人的帮助,在成都郊外,造了草堂,于是诗篇开始充满了愉悦感: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个半生漂泊的人,在年老时,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一道澄江给了他些许的慰藉。然而,苦难总是如影随形,痛彻心扉的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便自家的茅屋不存,老病交加,自家的房顶只剩下的头顶的星空,但是他的心中是天下的寒士,这不是圣人,又是什么?
按说,唐朝释道大兴,很多人从中寻得慰藉,而杜甫偏偏固守者儒家的天职,修齐治平,从未懈怠。这是对命运的不妥协,这是与时代的不妥协,这是在自己的身上进行抗争。
春水初生,万物向荣,在这个春光里,我想起老杜,想起他的诗,他的人生,那些同时代的成功者已然消逝,可是杜甫和他的诗依旧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