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后现代咨询乱谈(15):反思·主动·逐流


咨询不是为了改变求助者,不是为了消除心理问题,而是改变相互之间的对话方式,并首先确保这种对话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而包括拉康在内的后现代心理学则认为,心理源自主观和社会的构建,人的意识也并非界限清晰和自明。如此看来,现代和后现代似乎又走向了二元对立。事实上,反对现代的后现代心理咨询,和反对后现代的拉康,看似在颠覆或超越,其实仍深受自身理论的限制,到头来还是盲人摸象,到头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心理咨询的现状,更没有将现代心理咨询从困境当中拉出来。

比如,从实践方面,诸如焦点治疗和叙事疗法等后现代心理咨询,依然像现代心理咨询那样有求才能帮,所采用的依然是来访者主动的模式。而至少在当下中国常见的现象是,心理问题——不论是现实的还是构建的——出现后,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心理问题的存在,而试图联合咨询师去改变别人。对于这种尚不是求助者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在没有将其转化成求助者之前便无法对其提供直接的心理帮助,所谓的心理咨询也只能是咨询而已。

而从理论上,拉康将幼儿对母亲的接受称为“第一次认同”、对父亲的接受称为“第二次认同”本身就只是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单一视角。显然,在这一点上,挑战后现代的拉康所采用的却恰恰是典型的现代视角。



那么,作为一个咨询师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在后现代思潮冲击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我是这样做的:

一、经常反思。

比如经常想想现代与后现代、实证与体证、颠覆与并存、结构与建构、理解与相信、原因与目的、先后与同时、人的病与病的人、意志与意愿、道理与心理、正确与有效、指导与引导、提议与提问、过程与结果、冲突与平衡、已知与未知、固化与变化、死与活、健康与不健康、压力与动力、寂寞与孤独、正常与异常、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解释与解决、专业与职业、创伤与挫折、心理咨询与心理服务……对这种想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对出”,我将其称之为用现代思维反思后现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积极主动。

后现代取向的咨询师首先需要向现代心理咨询的定义发起挑战:心理咨询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吗?在这个信息化、快餐化、急功近利的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具体操作:可不可以变“协助”为直接的“帮助”?可以不可以为“来访者”提供“咨询”而非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咨询”?可以不可以“具体问题”而非“心理问题”?可以不可以不以心理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可以不可以将心理咨询的“过程”做成“一次性”?

倘如从,后现代的咨询师就不该是有求才能帮,而是主动创造需求,比如多讲课、多做有关心理健康的普及,等等。

三、随波逐流。

这是就具体咨询而言的。在与来访者交流时,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问题为中心,不以来访者为中心,不以与来访者的关系为中心……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随时确定一个中心而又可以随时放弃这个中心,此即所谓的“多中心对话”。咨询不是为了改变求助者,不是为了消除心理问题,而是改变相互之间的对话方式,并首先确保这种对话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