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对人性的描写让我眼前一亮,人,的确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人性复杂,也才会有趣。
“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我们都太片面,只看到这个人在我们眼前的样子误以为他只是这个样子,唯有等到一些突发事件才能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人,更何况,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也是会变的。
书中有些句子真的是点出了精髓,比如:
“但我知道,这不是出于仁慈之心。常言说,痛苦使人高贵,这不对;让人行动高尚的,有时是自满得意;而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再比如:
“女人心中的爱,往往只是亲昵和安慰……这种感情不过是衣食无虞的满足,财产殷实的骄傲,受人爱慕的愉悦,以及家庭圆满的得意。”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句子,让人不得不佩服毛姆这个“冷漠的人性观察者”。
读完斯特里克兰的故事其实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但是要写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聚不成形。
他是一个天才,我不知道他自己一开始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他抛下一切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在赌,他只是被一些东西给禁锢住了,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所以他去寻找,他想要突破束缚自己的那层无影无形的膜,他想让灵魂深处那股不安的力量得到安放。
他可能自己都说不清楚这是什么,他也在被折磨着,他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
他很幸运,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处,在塔希提岛,他终于有了着落。
其中的过程也的确很曲折就是了。
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天才,只是平凡的普通人,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像他一样的那么去放逐,可能真的只是流浪了,但是我也很羡慕,毕竟随心所欲的生活谁都会喜欢。
我现在对放弃现实安稳去追梦的情怀好像已经麻木了,我已经不那么天真的认为不顾一切的追梦会是现实生活里一个让心得到救赎的好选择了。
毕竟我摆脱不了物质的享受。
让我像斯特里克兰一样超脱俗世,安享清贫,我会放弃的,所以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能得过且过的在生活的激流中苟延残喘。
但是趁着独身一人,还可以随便折腾,如果有了羁绊就不能那么洒脱脱的放手,留下一句“皈依”就浪荡去了。
我还可以坦荡荡的说,我喜欢六便士,但是我不会为了六便士就放弃了月亮。
其实我也在寻找那个让我心安的归处,不同的是,斯特里克兰是想让灵魂深处的力量得到安抚,而我还不知那份力量的所踪。
我想要获得这份力量,但是我不知道能去哪里找到它。
我寻寻觅觅,大多都是一场空。
所以脑子里面都是囫囵囵的混沌,就像一个很空虚的游魂,一直想要找点什么填补自己,却像《千与千寻》里的无脸怪,吃的越多越空虚。
我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我的塔希提岛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