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一个乖小孩变成“坏小孩”的故事。
我之前就一直在想,究竟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读完这本书我有了新的体会。我想人在一开始是没有善或恶的倾向的,或者说善和恶是人性中并存的两面,只是在婴幼儿成长为孩提再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的灌输都倾向于“善是对的,恶是错的”这一标准,所以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善意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恶的一面就消失了,它就躲在一个不见天日的阴暗角落里,有时候一旦撕裂开一个口子,无边的恶意便会汹涌而出。正如书中的主角朱朝阳,一直是父母、老师同学中优秀的乖小孩,在最开始拍到张东升杀人过程的时候,普普和丁浩(剧中严良对应的角色)不想报警还想敲诈对方,朱朝阳是抗拒的,他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一直以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他本能的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还有在普普提议教训朱晶晶时,朱朝阳第一反应也是觉得不好,但在普普一番说法之后他的恶意便浮现了出来,还配合了普普提议的恶作剧;在把朱晶晶推下楼之前,当朱晶晶软言求饶,叫他哥哥时,他是动了恻隐之心想就此放过她的,可是朱晶晶说了触怒他的话时,他气急冲动才一把推下了朱晶晶。我觉得这两件事就像是一把刀,割开了朱朝阳恶意的一面,他为了自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步步越陷越深,先是授意普普和丁浩配合张东升杀了自己的父亲和继母,又借张东升之手杀害了普普和丁浩,最后解决了张东升……而他却扮演了一个侥幸逃脱的受害者的角色。智商超高的朱朝阳把所有人都算计进去了,最后只剩他一个知情人活着,然而真相是否公之于众,作者留下了悬念。
对比剧版作品和原著,我觉得剧版比较好的处理是每个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丰满合理,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朱朝阳的妈妈,作为离异的单身妈妈,她是缺乏安全感的并且把所有感情和重心都倾注在儿子身上,这导致她对朱朝阳有很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但书中有些很精彩的地方剧版却做了删改,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比如朱朝阳脱身的很重要的一个线索是他的日记,它从本质上主导了警察断案的方向,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还有朱朝阳步步为营的设计,张东升杀死朱朝阳的父亲和继母后,是朱朝阳去墓地做了手脚,使得原本可以瞒天过海的案件浮出水面,这样继承了遗产的朱朝阳成了最大的受益人。以及故事最后朱朝阳预料到张东升会毒杀他们三个小孩,但他却佯作不知,借张东升之手毒死了普普和丁浩,最后手刃了张东升,这里的设计合理又精彩。
我最喜欢结尾的描写“阳光很明媚,朱朝阳面朝太阳,孩子们正在茁壮成长”,名叫“朝阳”的孩子面朝太阳的站着,而他的内心隐秘的角落里却藏着一块不可示人的黑暗。
书中的确很多地方有东野圭吾作品的影子,比如张东升设计谋害徐静的思路很像《圣女的救济》中的情节;朱朝阳通过日记左右警方的判断方向,很像《恶意》的设计;“坏小孩”人物的设定很像《白夜行》中的人物。但作者自己也说最开始写小说也是因为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整体来说虽有借鉴让读者少了些许惊喜,但也有推陈出新的地方,还是很精彩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