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回到家,早早地开了暖空调,冲了一杯SWISS MISS的棉花糖可可,裹着大睡袍看一部老电影,日子还有比这样更惬意的吗?这时老妈发来一条微信:“还在学校晚自习值班,10点到家”……
老妈是某重点高中的化学老师,凭着幽默搞笑讨喜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常听到别人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子女好啊,可以自己教,省了家教费”或者“当老师好啊,轻松稳定福利棒假期多”。
被“误解”了这么多年,不得不吐槽一下:
教师大多都不教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想教,是实在没精力教。白天一模一样的东西已经讲了三四遍了,晚上回家还要再讲一遍实在是一件心力交瘁的事。并且教师父母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想要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强大的内心、强烈的责任感、极度的耐心、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不厌其烦的工匠心态,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你所羡慕的假期时间完全是从早晨6点到8点的睡眠时间和晚上6点到10点的娱乐时间中挤压出来的,况且假期也有很多会议、家访这些事要做。即使人到中年,还必须保持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有的时候做梦都在想解题思路。
老妈常常心怀愧疚地说起这件事:我高考那年,她正好带高三的学生。高考那天,所有学生在进考场前都跟她拥抱,说要沾沾她的福气,而我起床前她就已经出家门了,没有跟我说鼓励的话,没有跟我拥抱。说到这里,她总是眼眶湿润,而我总是嘲笑她太煽情。且不说以我的性格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自我认可的能量,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难道还不明白,老师能教给你的,永远是面对未知的未来,如何依靠自己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力处理好所有可以解决的问题么。
不过,你也应该能够从中了解到,作为一个教师,她牺牲了什么,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能量守恒,她给了别人家的孩子过多的时间精力,势必会减少对自己家庭的时间精力。所以那些现在还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小孩们,也许你们浪费的不是一个人的时间,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的时间。
前几天在朋友圈热转的《抱歉,这部打脸中国教育的片子我不服》里面提到了2015年拍的中国教师给英国小孩上课一段时间的纪录片,片中提到英国孩子各种水土不服,之后就列举了一堆中外教育的差距,其中不外乎几个“万年老梗”:关于权威、关于划重点的纸笔学习、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等等。我不是教育专家,没有资格评论些什么,不过既然看了,还是想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事说说我的看法。
“权威”那些事儿
小的时候学钢琴,老师都要求按照琴谱上面标注的指法来练习,比如说这个音要用第四指弹,你就不能用第五指去弹,虽然是弹同一个音,听起来确实没有区别。当时确实很叛逆,也不愿意听老师的话,怎么舒服怎么来,明明第五指弹起来很舒服,很流畅,为什么偏偏要用不舒服的第四指来弹呢?于是为所欲为了一段时间,随着练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曲子的难度越来越大,明显感觉到这样的自我主张是不对的。原来我关注的只是当前的小节比较舒服,但是忽略了小节和小节之间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这些由音乐家标注的指法都是根据整篇乐章的旋律、节奏精心考量划定的,不管你的节奏是快还是慢,都能够得心应手完成演奏。而我放着一条大师们开辟的最短路径不走,偏要自己去开辟一条路径,这显然事倍功半。
我想,想要挑战权威不是坏事,但起码应该要求自己努力具备权威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和眼界吧。所以,我不会轻易说“我要挑战权威”,但我们倒是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
关于“划重点”和纸笔学习
纪录片中英国小孩说:“抄写板书让我学不到任何东西”,从而提到了中国的纸笔学习、死记硬背式“划线、重要、这会考”教育。于我而言,我是非常喜欢所谓的纸笔学习和“划重点”的。即使是现在工作,我也保留着纸笔学习的习惯,因为我的思维还没有敏捷清晰到不写写画画出来直接在头脑中消化的地步。做任何项目之前我都会画思维导图,把项目流程清晰地梳理一遍,哪些是重点难点,一目了然。遇到非常的难的算法,我会直接跳过公式,先看流程图,也许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式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一个简单的判断流程,纸笔永远是大脑最好的辅助工具。
说到“划重点”,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当然你可以依靠它考个不错的分数,但是我就不明白了,难道上了一学期的课,你还不明白这门课的重点是什么吗?你所认为的重点与老师划的重点如果正好吻合,那么恭喜你,你的自学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们的重点有差集,那么这部分差集就是你学习的盲区,还不赶快谢谢老师帮你找到了弱点。
所以,英国小孩说的没错,纯粹抄写板书的确学不到任何东西,关键在于你的思考在哪里。
瞎说了这么多,最后再说一句吧:尊重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敬业的老师,毕竟除了父母,他们最愿意对你倾囊相授。
努力学习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