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牌声明:朵妈只是知识的搬运者,集大家之言,选择与自己想法有碰撞的文字,或稍加改动搬运给大家分享,会注明出处,如有侵权删。
本文提到的书: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童年的力量》我这有,可以随时借阅。
本文选自简书:绘本讲师妖妈
关于绘本领域的指导书,我最早读的是松居直的。
其实读松居直之前,我对绘本的了解还是空白,以为绘本就是给小孩读的彩色的、大开本的“小人书”,至于松居直是谁,根本不知道。
和孩子每天共读绘本是在孩子一岁以后,孩子越来越爱听绘本故事,我也越来越爱看绘本,想对绘本多些了解,一位做绘本馆的宝爸推荐我读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和《绘本之力》,还特意嘱咐说,《绘本之力》把他的眼泪都读出来了。
讲绘本的书能把男人的眼泪催出来?我很好奇,立刻网购了那两本书。先读的《幸福的种子》,给我的震撼难以言表,我才知道,给孩子读书原来有那么大的作用。
我陪孩子共读童书的初心,只是缘于我也爱读书,希望孩子也能成为爱读书的人,以及幼时读书的美好记忆至今让我感到温暖。
《幸福的种子》给我当妈做母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绘本之力》让我明白,那颗幸福的种子是如何萌芽、成长,并散发出能使人一生温暖的力量的。
《绘本之力》是松居直与日本另外两位文学大家合著的,准确的说,是三位作者在一次绘本研讨会上的演讲和对谈。
作者之一的河合是日本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作者之一的柳田邦男则是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家。
只有松居直才算是真正的绘本圈人士。
《绘本之力》的翻译是朱自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他在翻译这本书时,曾感叹,在日本,是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在关注、关心、关怀儿童文学,但中国,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叶圣陶、茅盾等人之后,再也不见大学者、大作家对儿童文学亲力亲为。
柳田邦男讲述了自己与绘本相遇并爱上绘本的经历。
他在57岁时,25岁的二儿子自杀了,他陷入抑郁的状态,什么事也做不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
有一天,他走进书店,因为他是纪实作家,平时到书店只在小说或纪实文学区域看书,那一天却不知怎的走到了绘本区,他发现,小时候他给孩子们读的绘本,在书店依然有售卖,还有很多新的绘本也陈列其中。
绘本《风又三郎》的封面吸引他拿起翻阅,读着读着,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中自己的少年时代,那天他买了包括《风又三郎》的好几本绘本,慢慢阅读的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受伤的心灵正在平静的愈合。
之后,柳田邦男又读了很多其他绘本,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活到后半生,应该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用心阅读,那些在工作中、忙碌中被遗忘了的很多珍贵的东西,会一一浮现。
他认为,如果大人不喜欢、不亲近绘本,就没资格劝说孩子阅读绘本。
相信柳田邦男的这种感受,热爱绘本的人都不陌生,有一次,我读方素珍的翻译的《花婆婆》,文中那个坚持要实现诺言,要为世间做件美丽的事情主人公,就激出我对自己少年时光的回忆,掩上那本书,我想起自己幼时的梦想、趣事,我的童年其实很孤独,但《花婆婆》激出的回忆,却很温暖。
还有一次,和女儿共读绘本《我依然很爱你》和《外婆住在香水村》,读着读着泪流满面,那两本书,一本激起我对奶奶的思念,另一本激起我对母亲的怀念,她们两人都离世几十年了。
哭,也是一种宣泄,我是个喜欢躲起来哭的人,但和女儿共读时,我毫不掩饰,女儿看到我哭,总是一句话也不说,只是轻轻抚摸我的背,像她伤心落泪时,我对她那样。在我看来,不止是像柳田邦男说的那样,到后半生时多读绘本,而是要创造条件,一生和绘本相伴,从绘本中获取力量,从绘本中与自己和解。
朵妈的话:一、童年阅读带来的力量很深远。我在陪朵朵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小时候的记忆被唤醒。小学暑假借了同学两本插图版一千零一夜故事,整个暑假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那本书带给我的喜悦和快乐是巨大的,直至现在想来,仍模糊记得当时故事里的情节引发的思考。
第二、父母爱绘本并传递给孩子,这是孩子莫大的幸福。松居直在书里讲,如果大人能首先爱上绘本和阅读,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绘本的喜爱,这种影响对孩子是很深远的。深以为然。
第三、如果阅读能着眼于培养孩子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孩子可能会更受益。
读完松居直的书,加上我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亲子阅读应该避免三个坑:
1、过多提问;首先过多提问,可能会破坏孩子积极性,读书如果加上功利色彩,会破坏孩子阅读兴趣,以孩子的心智可能会没办法了解到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用心开发一些趣味问题或者亲子互动应该是好的。
2、为识字而阅读;不提倡为识字而读,我觉得识字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相信小孩子对于读图的能力,我们大人读绘本看文字,小孩子们看绘本读图,他们对于书中故事的解读,看眼神看肢体看表情等等,都能观察的很细致。如果认字而不理解意思,或者更多精力放在绘本的字上,忽略了读图,可惜了绘本,阅读也事倍功半。
3、过早地让孩子独立阅读。最后不要要求孩子过早的独立阅读。亲子阅读给心灵带来的成长和对人生的深远影响,在《童年的力量》诸多的例子里一再的被证明,即使不希冀自己的孩子背负成名的压力,也要慢慢用心浇灌让他成为一个拥有幸福力的人儿吧,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亲子阅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