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26篇。
《论语子路篇第十一》第9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给孔子驾车。庶,屋下众也。--《说文》。既庶且多--《诗·大雅·卷阿》。“庶”就是众多。
孔子叹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说,既然人多了,那该怎么办呢?孔子说,那就让他们致富。冉有又说,如果他们已经富了,又该怎么样呢?孔子说,那就教化他们。这是讲的先王为政之道。古代一个国家的大小跟人口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人很看重人口,人口多就说明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老百姓愿意来归顺。但光是人口多还不行,还必须让大家都致富。人多了,富有了,也还只是治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教化民众,使民众都沐浴文化的光辉、得到礼乐的润泽,这样天下才会真正的安宁祥和,对民众的教化向来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
以上注解引用来自李里《论语讲义》。
南怀瑾注解——有一次孔子又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跟着去服务,到了卫国一看,政治很清明,社会进步了,繁荣起来了。于是孔子说,好呀!好繁荣呀!冉有就问,像这样繁荣了,再进一步该怎样做?孔子说,使社会繁荣,是为政的原则。繁荣了还不算,还要使国民经济基础稳固,人人富有。冉有又问,社会繁荣了,国民收入也提高了,那么再进一步又该做甚么呢?孔子说,那就是文化与教育了。仅是繁荣了,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会堕落、沉沦的,这是很严重的。庶——富——教,繁荣、富有、文教,是国家发展的三阶段,这个过程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发展何其相似。当下的中国是第一个阶段已过,现在正处于第二到第三个阶段,正是大力发展文化的时候,孔子所言不虚。
主要差别在对于“庶”的理解。
杨伯峻译为——孔子道:“好稠密的人口!”朱熹、钱穆、李泽厚等均译为“人口真多”,照字面解释,更准确。
南怀瑾先生的注解不仅仅指“人口”,甚至可以延伸到社会、经济等方面,气象更大。
各有千秋,见仁见智,大家自己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