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说乌镇的成功并不在于他在追求第一,而是在于追求他是唯一。别人在追求旅游的时候,他在追求度假;别人开始走度假路线的时候,他在追求文化;而当别人开始走文化路线的时候,他开始向互联网拥抱。其实说到底就是要选择一个差异化竞争的定位,从而开辟自己新的蓝海。
晚上看哈佛中国史的元明,里面讲到王阳明时代的皇帝。由于那位皇帝不是先帝的儿子,而是他的堂侄,所以这个国家一直在确定这位少年天子的先父,是作为皇考还是皇叔考。在这个长达10年的大礼仪争辩的时候,王阳明提出的心学似乎在道德上帮助了这位皇帝一把。因为他孝敬生父的想法是发自内心的,在法理上更重道德。记得他之前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那就是说他到一个庙里面问一个和尚,一个三年不回家的和尚想不想自己的父母?如果想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回去看望?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这样一个背景下,看来是有一定关联的。
看不同历史书籍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不同教授或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而你可以选择相信其中的一些人或者一些论点,从你自身的体会出发,从而建立自己的哲学。
再来看永乐大帝派遣郑和下西洋,是在永乐大帝篡夺他侄子的皇位的背景之下。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举全国之力打造航空母舰进行外交展示,自然并不是为了经济,也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外交上的舆论手段。只不过这个舆论的开销有些大了。
书里还想到一个有趣的往事,那就是筷子在以前被念作箸,与阻同音。由于大家运货都在船上,即运河之上,最不喜欢翻或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筷来替代,故而有了今天的习惯叫法筷子。我在想,有时候饭店里经常会出现的箸,会不会是因为唐代传到了日本的这个发音被保留了下来了缘故。
今天的最大收获在于知道了经济这个词的来源,原来是经世济民。
今日智力:哈佛中国史元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