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所谓乱世出英雄,南北朝也涌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和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
但作为南北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南北决战,梁魏钟离之战似乎被人提及的次数却并不多,实际上在这次被称为“南梁国运之战”的战役中,双方调集了四五十万大军,集合了最优秀的将领,有猛将冲阵,有谋臣奇策,有天灾致败,有孤城喋血,极富戏剧性和史诗感。
钟离之战,是北魏的一次防守反击战。梁朝皇帝萧衍在稳定国内局势后,组织了自刘宋元嘉北伐以来,南朝最大的北伐攻势,史书记载北人评价此次出征,器甲齐备,人数众多,为百年来所未见。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却因为用人失误遭受北魏重创,北魏主帅元英在洛口击败了南梁北伐军后,顺势推进至钟离。
摊开地图来看,梁朝北徐州治所钟离正是淮河防线的中点,钟离以西是寿阳、涡口,钟离以东则是盱眙、淮阴,这几处都是淮河防线的要地,南朝布防于淮河实际上便是布防于这几处要塞,以点连线阻挡北朝铁骑南下。因而此次战役魏军力图攻取钟离,保障寿春东侧,全面控制淮西地区,从而使得梁朝的淮河防线瘫痪。梁朝方面也知道此战不容有失,梁武帝萧衍自北伐大军洛口败还后便令徐州刺史昌义之在钟离修筑防御工事,预备魏军可能到来的攻击。
天监五年,即公元五百零七年冬十月,《魏书》记载北魏宣武帝元恪“诏发定、冀、瀛、相、并、肆六州十万人以济南军。”再加上由杨大眼率领的一支两万人部队。魏军前后发动共计二十二万人左右,在元英率领下包围了钟离城。
萧宝寅:王子复仇记
公元五百零七年冬十月,一支来自淮扬地区的军队正在一个年轻将领带领下急行军。
这个年轻人,正是北魏齐王,镇东将军萧宝寅。
七年前,南齐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对抗齐皇帝萧宝卷。经过两年残酷内战,萧衍攻进都城建康【今南京】,逼迫齐帝禅让,建立了晋室东渡之后南方第四个政权,国号梁,史称南梁王朝。萧衍夺得政权后,对前齐王室举起了屠刀,唯独年仅十六岁的鄱阳王萧宝寅幸免于难,渡江北投,随后被北魏任城王元澄护送到洛阳。
初到洛阳时萧宝寅已经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他一心向萧衍报血海深仇,恢复大齐帝国,日夜跪伏在宫墙下恸哭,请求北魏出兵伐梁,甚至刮风下雨都不肯离去。北魏宣武帝元恪加封萧宝寅为镇东将军,假齐王,又赠他五百虎贲勇士,派往淮南招募了数千壮勇,配合北魏军队南下。
萧宝寅为人雅正持重,军政才干皆可圈可点。一年后萧宝寅率军击败了奇袭寿阳的南梁将领姜庆真。时隔三年,他听闻宣武帝元恪任命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准备一举扫平南梁之后,毅然上表请战。元恪也同意让他作为元英副手出战,被复仇欲望驱动着的萧宝寅表现神勇,连战连捷,和元英一起推进到了钟离城下,并被派往东桥要塞驻防。北魏军队不善水战,在河道纵横的淮南地区,桥梁便是他们在战斗中的重要交通手段。
“只要过了钟离,萧逆就再也无险可守,大军将长驱直入,荡平江南!”萧宝寅看着远处影影绰绰的城郭,恨恨地咬了咬牙齿,手中的剑柄越握越紧。“父亲,诸位皇兄皇弟,宝寅一定会攻入建康,用萧衍人头,告慰你们的在天之灵!”
元英:代北幼兽初舐血
此时,北魏的中军大帐里,疲惫的主帅元英愁眉紧锁,仿佛对外面震天的喊杀声和攻城器械的轰鸣充耳不闻。他之前的副手邢峦奉命回京之前再三告诫他,屯兵于坚城之下并非良策,加上北魏军也并没做好冬季持久战的准备,万一久攻钟离不下,胜利的天平就可能会向主场作战的梁军倾斜。眼下围攻钟离已经一个多月,二十万魏军却始终拿不下这座要塞,邢峦的担心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元英摇了摇头,迅速否定了这种念头。毕竟他跟南齐,南梁都交手多次,战绩占尽上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怀疑自己的能力。汉中之战里,他利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痛击南齐军队,当时他的手下败将,正是今日南梁皇帝萧衍的长兄萧懿。继汉中之战大放异彩之后,他又在天监三年北魏南侵的东线战场威风八面,攻下梁朝司州治所义阳,像一把尖刀捅破了梁朝的长淮防线,还在阻击梁朝援军的过程中大败其开国名将曹景宗,马仙琕。元英也以此次军功重新赢回了父亲因涉及穆泰谋反案被褫夺的爵位。天监五年九月,元英率领元恪为他调集的二十万大军,在洛口迎战由梁临川王萧宏率领的梁朝北伐主力部队。萧宏懦弱,不敢迎战,梁军军心不安,进退失据。九月二十七日晚,一场暴风雨袭击洛口,梁军大营内的萧宏以为是魏军发起总攻,吓得私自逃跑。梁军群龙无首之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命。这一战,梁军耻辱地被俘五万人,彻底宣告了百年以来南朝最大一次北伐的失败。而元英也趁着大胜,攻到了钟离城下。
虽然有运气成分,但是一战重挫梁军精锐无疑让北魏君臣都相信梁军淮河防线已经是一座破房子,他们要做的只是往上踹一脚。元恪在给元英下表时说“知大摧鲸寇,威振南海,江浦无尘,三楚卷壒,声被荒隅,同轨斯始。公私庆慰,良副朕怀。便当乘威藉响,长驱吴会,翦拉遗烬,截彼东南也。”此时的北魏,已经把目标定在了一战灭国之上。
就像所有狼都会被血腥味激起狩猎的本能,接二连三的胜利已经让元英觉得眼下困境也只是暂时的,何况只要踏过钟离,他的大军就可以以席卷之势扫荡江南。“守军此时肯定也已经疲惫不堪,只要再坚持一阵,钟离便唾手可得!”元英恨恨地咬了咬牙,猛地站起身来,对身边的北魏第一猛将杨大眼下令,“杨将军,务必要保证淮北粮道安全,我将赶在梁军援军到达前攻下此城!”
“是!”
孤城:神羽将军和三千义士
元英猜得没错,在魏军疯狂围攻之下的梁军日子很是不好过。据昌义之传记载,“是冬,英果率其安乐王元道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众数十万,来寇钟离”(这里又能看出南史喜欢夸大其词的毛病)。而钟离守军方面“时城中众才三千人,义之督帅,随方抗御”,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
“黑云压城城欲摧。”如果钟离城守将昌义之是个文化人,他肯定会觉得这首诗跟眼前的景象实在太相似。然而南史记载这位将军不懂读书,识字还不到十个,却有着无与伦比的胆气和谋略。元英和杨大眼亲临城下督战,指挥魏军用军车和人力填埋梁军挖掘的堑壕,随后用冲车撞成,城墙摇摇欲坠,昌义之就指挥士兵用泥土把破洞补上。昌义之善射,有哪段城墙形势危急,他就亲自冲到哪里,拈弓搭箭,魏军应声而倒。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在昌义之的感召下,钟离守军每天和魏军展开数十次攻防战,城墙上堆满尸体,魏军死伤上万,却没人能站上钟离城头。
急红眼的元英改变了战略,把攻城士兵分成几队,一队失败,其余几队继续顶上,不分昼夜地猛攻。昌义之一边大声疾呼指挥部队,一边焦急地看着皇城建康方向,希望能在哪一刻看到飘扬的援军帅旗,不然仅凭这三千人,钟离必然会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