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晴
简美路上
无戒老师在90天成长训练营的第一讲中,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让我们每个人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第二,了解写作的三个阶段:由随笔写下的碎碎念,到我手写我心,再到写出完整故事。
我非常认可无戒老师的说法,于是再一次开始了对自己的不断追问。这种追问,让我有了对如下三个问题探求的欲望:什么人想要写文?什么人想要看文?什么样的文字会被阅读者喜欢?基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几日来的思考,我得出下面的一些浅见。
01什么人想要写文?
有倾诉需求,并喜欢文字的人才会写文。
有倾诉需求,保证了写文的动机;而喜欢文字,最终保证出来的成品是文章而不是视频等别种呈现方式。
写文,是一件说轻松也轻松,说困难也很困难的事情。
轻松,是当你只作为自己当下所思所想的一个记录之时。此时,或是眼前的景物,或是心中澎湃的情感,激动着你的内心,使你想要表达与倾诉,文字作为可以永续保存的一种方式,可以将你此刻所有的感受记录下来,在抚平你内心情感的同时,保留住这一刻的喜或是悲。
困难,是当你决心将写文作为职业方向时。不要说想要写出让读者读来会心一笑的文字,单是写出可以让自己满意的文字,都需要经过构思、查找资料、静心写文、数次修改等多个环节。如果再考虑到读者的喜爱度,那更是一个艰苦甚至痛苦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就如同产前的阵痛一般,正是这个前奏的存在,让妈妈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欣喜若狂,并且下定决心付出毕生精力去抚养孩子。好的文章也一样,产生过程伴随着种种痛苦,但最终将在读者的阅读中获得茁壮的生命力。
02什么人想要阅读文字
当下社会,获得信息的途径如此之多。有的是在单一感官上满足你的需求,比如阅读和音频;有的则是从多重感官上去满足需求,比如电影和电视。
比起电影、电视和视频这些更为生动的获得信息方式,阅读应该越来越没落才对,但电子书籍和纸本书籍却总有热销书目存在,总是有人愿意手捧一本散发着油印味道的书去静静阅读,或是捧着手机点开订阅的电子书目读上一阵。
相较于别的方式,需要静心才能完成的阅读,到底有什么特殊魅力所在呢?
仔细想想自己爱阅读的原因,发现阅读比别的方式更能带来灵魂的满足。电影、电视等方式,是强塞给你一个内容,让你去接纳;而阅读,是一个你与作者相互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刻,可以是慢的也可以是快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这样理解或是那样理解。正是这份自由,让读者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情感共鸣峰值点。在这样的峰值点,读者与作者如知己交谈般的发生着灵魂碰撞,是非常美妙迷人的。
想清楚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满足之后,我明白了阅读是为了获得精神与灵魂的一种享受。所以,那些注重精神生活、相对更为理想化的人更愿意阅读文字。
03什么样的文字会被阅读者喜欢?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文体,有人喜欢诗歌的抑扬顿挫,有人喜欢散文的抒情优美,有人喜欢小说的跌宕起伏。但无论什么样的文体,平实还是华丽的文风,充满深沉情感的文字最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这样的情感,可以是对美好的歌颂。比如李白诗文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中对大自然的赞美,又比如朱自清《背影》中对于父亲那纳于言的父爱的朴素勾勒,亦或是夏洛蒂·勃朗特颇带自传体的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情不自禁的男女痴恋。
这样的情感,也可以是对丑恶的揭示。比如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反映出的战争的残酷性,又比如鲁迅《朝花夕拾》丛集中《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封建孝道观念的批判,亦或是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刻画出的人的不可信赖性。
这些作品中,作者包含着地浓浓的情感,自然地将我们引领到那个特定的情景中,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喜或是忧,获得强烈的共鸣。
感谢朋友们耐心读完了这篇短文。
厘清上述三个问题,对于想要长期写文的人来说,非常的重要。
对上述问题,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有着更为独到的看法,欢迎来评论区一起讨论。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