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0521
《娱乐至死》
1-4章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名字最近一直浮在脑海里,大概是跟最近的生活状态有写相关吧。因为疫情这学期是网课,近一段时间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宅家”,白天写期末论文或做线上远程实习工作,晚上累了之后,周期性惯性点开各类综艺娱乐节目,或者点开娱乐游戏填补时间,大概就是不想要继续动脑了。以前在空闲时间读书、看心理学课程、看职业类书籍的习惯消失得无影无踪,最近感觉像是中了蛊一样,受到娱乐节目和娱乐活动的操纵,脑袋空空。
今天看了娱乐至死的前四章。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句话。
1.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3. 有些我们尊为真理的其实是谬误,有些我们斥为谬误的却是真正的真理。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例如过去的时候,广告使用的是文字呈现方式,是严肃而理性的;现在广告更多借用图片呈现方式,更多涉及到美学和心理学。
4. 直到里维尔广告100年之后,广告商们才开始试图改变出版商要求的线形排版。直到19世纪末,广告才真正采用了现代的话语模式。即使在1890年,广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别无他物,广告被看作一项严肃而理性的事业,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传播信息、发表主张。借用斯蒂芬·道格拉斯在其他情况下所说的话就是:广告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激情。到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广告商们已不再期待顾客的理性选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day 2 0522
《娱乐至死》第五章
印象很深刻的有一下几句话:
️1.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2. 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3. 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
感想:不得不承认“娱乐化”在社会蔓延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空闲的时候,最先印入眼帘的可能是各个视频app主页推荐的电视连续剧、男团女团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等等;疲惫的时候,可能先想到的是各款火爆的手游与段视频;想看新闻的时候,放在头条的可能是某某明星的花边新闻,某某政客的私生活……即使是思考类的话题也免不了沾上娱乐的边才能火起来,比如《奇葩说》辩论节目。而最关键的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娱乐化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且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娱乐化的传播媒介某种意义上占据了话语权。“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希望能以这句话为戒。
day 3 0524
《娱乐至死》第六章打卡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 什么是电视?它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它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它会产生怎样的文化?#
思考: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被点拨到了。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对存在的事物习以为常,比如综艺娱乐节目,火热的段视频,风靡的手游,各种节日的消费活动,各类网红产品,新型的游戏化教学等等。但是我们很少静下来思考这些新型事物背后的本质,对于我们思考与想法的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等。这种“无条件”接受流行新事物的状态,细细想来也是有些可怕。
#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思考:书里面在讨论媒介或者技术的影响,是否形式的改变会对内容本身也有极大的影响,例如与书籍纸质媒介相比,电视的到来削弱了严肃的思考性,注入了娱乐性?这里看到一个书友的例子,说人们沉浸于娱乐久了,只能对新奇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对严肃话题失去了甄别的能力。这句话倒是戳中的我。
摘抄书友评论——“娱乐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沉浸于娱乐久了,只有那些有趣新奇的东西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而对严肃话题失去了思考甄辨的能力。想起了喜欢看的奇葩说,新一季的内容,其中有一些很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但是却只能以搞笑娱乐的方式输出,观众的投票变成了谁的段子好笑投谁,而不是谁的论点更深刻更有说服力,于是整个节目后面的导向就是比段子比煽情。过度娱乐减少了思想的深度,脑子很久不用就会生锈,人类的惰性会驱使我们走向麻木。”
# 《芝麻街》只是想证明学习阅读的过程可以成为一种轻松的娱乐,而宾夕法尼亚州学校的做法则是要把教室变成摇滚音乐会。#
思考:在这一段,作者在探讨教育娱乐化的问题。有不少书友给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难以判断赋教于乐到底是发展了乐还是发展了教,在拉低了学习的门槛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能力。”
“亲身感触到,其实教育与娱乐的适当结合,是更有利于教育过程的进行的。只是我在想,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迎合学生对于娱乐的需求,将娱乐与教育结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胃口越来越大”,以致于严肃的学习,倒变成不娱乐便不学。学习的快乐,是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快乐,还是学习的知识带来的快乐,还是反思带来的快乐,还是教学中娱乐方式带来的快乐?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在培训老师的时候,要求老师备课的时候,必须想出一个笑话用于第二天的讲课开始,而且培训老师必须表现得大大咧咧,声音抑扬顿挫,这是在干什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
“可是寓教于乐一定就是坏事吗?如果这种泛娱乐化的手段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为什么需要反对呢?如果只是把学习拘泥于严肃理性、枯燥乏味的过程,那只能说作者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区别,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是有所缺失的。”
day 4 0525
《娱乐至死》第7章
今天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在讲娱乐媒介(电视)破坏了逻辑性、理性和秩序的话语权。其中有不少书友在评论区写了碎片化阅读、博眼球的短视频、娱乐新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让我们把追求娱乐当成目的,在泛娱乐的环境里失去了独立思考,停留在表面而不再深入等。以下是部分摘抄。
# 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 转自书友:
阿伦·沃茨在《反主流文化的文化(文字记录编辑版)》说:“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最私密的想法和情感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思考所用的语言和图景本身并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
不断地接受而不去输出,不去交流,我们只是别人碎片的拼凑。
* 过去是电视,现在是互联网,主宰了我们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的传递和表达越来越迎合人们观感,比如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精美巧夺的视频动画,促使人们不再注重内容本身的深入思考和究其内因,而是在阅读和观看内容中对人们视觉、感觉的即时冲击,这种冲击,转瞬即逝。
* 感觉作者主要想强调的大概还是“学而不思则罔”吧。可能看似每天接受了学到了很多,也就浮于表面了。他确实不是在抨击娱乐也没有觉得应该舍弃吧,只是太害怕广泛娱乐包围下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去不思考去自我满足。
day5 《娱乐至死》0526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这一章主要在讲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并没有太看得明白,或者缺少对这一块西方背景文化的了解。不过这张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戳中了心,“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这句话探讨的应该还是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即原本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否会变成人们的信仰本身。
一位书友给出了非常感谢简明深刻的解释:“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我们所要在意的不是优秀的文化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里,而是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了优秀的文化。例如,我们不知从何处找来的书摘,然后大家在疯狂的使用这句话,甚至把它作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虽然以后可能还会换别的),这就是一件及其恐怖的事情,文化的遗失,最终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化是在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根本就是目不暇接。”
day6 0527
《娱乐至死》第9章
这一章主要讲了娱乐化在不同领域的延伸,例如在政治上体现,在广告传播的体现。比较有意思的事,作者提到40岁的美国人在生活中可能看了超过100万条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维的影响。大概就是像鱼和水的关系,身处在习以为常的环境,我们很少主动意识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 政治是美国拥有最多观众的体育比赛。1966年,罗纳德·里根用了一个不同的比喻,他说:“政治就像娱乐业一样。” #
# 电视广告是人们使用电以后产生的最奇特、最无所不在的一种交流方式。一个40岁的美国人在他/她的生活中已经观看了超过100万条的电视广告,在他/她收到第一张退休金支票前,还会看另外1万条广告。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推断,电视广告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习惯。#
# 电视广告的对象不是产品的品质,而是那些产品消费者的品质。#
day 7 0528
《娱乐至死》第10/11章
今天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娱乐化和娱乐至死没有得到抵制,深知更加泛滥。尽管过度娱乐化有弊端,但是娱乐本身更多的是与快乐、欢笑联系在一起。相比起自带负面色彩的事情,人们怎么会抵制看起来无害的事物呢?
摘抄两句话
“那些谈论这个问题的人必须常常提高他们的嗓门才能引起注意,甚至达到声嘶力竭的程度,因此他们被人斥为“懦夫”“社会公害”或“悲观主义者”。他们之所以遭人误解,是因为他们想要别人关注的东西看上去是丝毫无害的。”
“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day 8《娱乐至死》完结
今天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是“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感想:看这本书的缘由是自己近几个月来花在娱乐上面的时间挺多(看剧/短视频/游戏),正事(工作和学习)也有在进行,但是明显感觉自己更“渴望”开始娱乐的那个时刻。以前会喜欢看引人深思的剧,或者每天看看有学习意义的书籍,而近期更多的只是想要“开心、好玩、不费神”。意识到这样的状态后,不禁开始看了《娱乐至死》这本书。
非常能理解这种类似于温水煮青蛙的感觉。大概就是在娱乐化的环境呆久了,自己可能都没有察觉到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就是思考力会慢慢弱化了,或者放在这些方面的时间少了。不太确定这种“快乐”是不是一种慢性毒药,一种全民狂欢式的娱乐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