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围绕市场需求全面整合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等信息和资源,利用多种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水平,进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数字化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更加现代化,能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数字化管理能够将企业人事、财务、订单、采购、计划、制造、库存、运输、分销、服务、维护、质量控制等环节和生产经营所需的信息和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价值链当中,实时掌控企业的动态经营信息,实现对价值链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
从本质上看,数字化管理是对企业当前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数字化升级,能够让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的管理框架和运作模式,实现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的大幅提升。
数字化管理的核心:优化企业价值链
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并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基于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基础,彼得·海恩斯对价值链进行重新定义,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
具体来说,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原材料、订单、采购、生产、客户、人力资源等整合到价值链当中,对业务开展涉及的所有要素进行计划、协调、监管和控制,增强各个业务流程与环节的联系,提高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自组织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建设产、供、销紧密融合的价值链。
总而言之,价值链就是以供应商为起点,以顾客价值为终点的价值增值活动和流程。价值链管理既要强化企业价值链内部各项业务活动之间的关联,也要加强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等企业外部价值链之间的关联。
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从不同的层面来看,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信息化在技术层面的一种表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在知识层面的一种表现,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则是信息化在产业层面的一种表现。
具体来说,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应用向企业的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环节全面渗透的过程,其中科研的信息化主要是产品设计和产业开发环节的信息化升级,生产信息化主要是对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和库存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营销信息化主要是提高广告营销、产品销售和市场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办公的信息化能够提高沟通协作的效率和灵活性。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集成的软件构筑数字神经系统,革新协作方式,提高产量和销售额,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判断标准
企业在衡量自身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时,需要全面分析自身在产品、服务等方面与业内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优势与现阶段面临的发展瓶颈,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此外还要加强对行业领先企业的研究,发现其领先的秘诀,从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行业领先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根据施乐公司的经验,这种与领先企业相对比的发展方式适用于任何行业。而且除产品和服务外,企业也可以分析自身在制造、营销、企业支持系统等方面与业内领先企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