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看过小说原著,大家也一定很熟悉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关于时代的一段经典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的确,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再造自然是无处不在,就更不用说对个人的重塑与影响了。而网络恰如一个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缤纷多彩,对每个有志青年来说,自是美事一桩,便利异常。然而当网络发展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期,移动手持终端的物理尺寸和传播方式天然限制了网文的篇幅和书写方式,很多知识的描述很难系统化体系化,而且如今的信息恰恰又是更迭迅速,我们总是主动抑或被动的被卷入并淹没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热点中。长此以往,即使每天都能阅读完各种公号或平台推送的优质网文,想来也罕能在自身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就这个角度,以个人而言,应用狄老的话也不无贴切。
那么,让我们针对网络给我们埋下的各种坑,理一理针对它们的网络生存指南吧。
坑一:博而不精
对策:目之所及皆开始
正是由于网络的广博与信息短平快的传播特性,基于此,也许到了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看待和使用网络方式的时候了。如今网络的作用恰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扇未知而新奇的门,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通过网络找到那扇我们需要的门,然后打开它,走进去,走远点。而不是自始至终只是看过了无数的门,却从未走进去任何一扇。
也许,网络提供视野,我们负责深入才是正道。换句话说,目之所及皆开始,而远非结束,才是当今网络时代个人学习与成长的方法论与生存哲学。
坑二:人的云端化
对策:保留本地“计算”能力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手持终端时刻保持在线状态,如果把人类同样当做一台PC机的话,人们已然从PC单机时代进化到了云PC时代,熟悉云PC的人们,肯定知道云PC相对于PC单机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存储功能迁移到了云端,二是把部分复杂的计算处理能力迁移到了云端。
那么类比一下,当我们在阅读时通过各种云存储软件保存喜欢的名言警句而在需要的时候再从云端抽取时,抑或当我们通过手机“度娘”来获取某些信息时,其实已然让渡了自己的存储功能。而每天当我们的大脑被各种热点信息狂轰乱炸,充斥着各种网络上的观点时,如果人云亦云,而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自主思考,其实我们同样也是在让渡自己的本地“计算”(思考)能力。如果说在浩瀚的信息面前,我们让渡部分的存储功能无可厚非,那么让渡我们的“计算”能力,就只能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既混乱不堪又毫无自我,以至于常常让自己的大脑被外来的思想和情绪肆意寄生和占领。
所以,请一定要保留自我的本地“计算”(思考)能力。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拒绝云端化。
坑三:思维的浅薄化
对策:“沉浸式”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从生物神经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人的智能进行了阐述,揭示了两点:
1. 人的智能虽具有可塑性却不具有弹性;
2. 人类的智能总被其发明而使用的技术或工具的伦理所束缚。
最终由此引出其深深的忧虑,相比印刷时代阅读书籍时线性思维所带来的宁静深刻,过多的沉溺于网络的多交互性、实时性,过载的刺激将使人的智能更浅薄而缺少弹性。也即,由于网络事件时刻侵扰人的大脑,从而使得人们集中精神变得越发不可能。
所以,针对此,
1. 为自己提供良好的“沉浸式”工作环境,免除过多的打扰;
2. 多进行线性化的深度阅读与思考活动。
坑四:“神经混乱”+井底之蛙
对策:脱网+不走寻常路
人们通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相当于整个网络成为了这个人的外脑,外在的各种感官刺激应有尽有,永不停歇,使得人们永远处在“亢奋”的状态下,既无法聚焦于一点,也容易导致“神经混乱”。而另一个吊诡的现象就是,如今各种软件都趋于所谓的“智能化”,会依据用户之前的搜索或使用风格为用户定制化,而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你只能看到你曾经想看到的一切,别无其他,如此假以时日,难免会管中窥豹,成为井底之蛙。
所以,要给自己一定的脱网时间,关注当下。而针对软件的定制化,需要的便是进行多一些的尝试,不走老路,不走寻常路。
结语
网络只是个工具,通过它成佛成魔还得看使用者自身。好了,到此为止我们细数了几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固有的坑和相应的对策。了然之后,绕开它们,多利用网络的优势。然后,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