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观察”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分对社区社群电商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试图通过纷繁的表面,找到其底层逻辑。文章写出来以后,也有很多朋友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实际上,西五本人在三五天后再读自己的文章,也感到很多不足。除了眼界、水平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也就是西五)的写文章目的性偏弱,导致没有站在特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到写“新零售观察”的第二部分,觉得有站在两个角度阐述,第一是西五工作室在互联网沉浸多年,可解析互联网大潮下的生意逻辑,第二也是西五本人曾在传统快消品公司服务六七年,可试着找寻下传统行业的机会点。
这一部分写的是西五工作室对“零售+”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这个部分的纲要:
一、市场中出现的“商超零售+”的三种模式
第一,改良模式。即零售商超改良赋能模式,西五工作室将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以多点为代表的单店赋能模式等都划归到一起。这样分类,并非不看好这类模式,任何商业创新尝试都是值得尊敬的,特别是已有成功基础上的否定再创新。
先从下表来介绍:
“前置仓”是指企业仓储物流体系中,离门店最近、最前置的仓储物流。此前阿里零售通提过“前置仓”:覆盖半径30公里,配送一个小型城市,预计节约配送资源80%以上,提高流转效率200%以上。永辉在大门店基础上,也在尝试300-600平米的前置仓(内部称其“卫星仓”)。沃尔玛在美国还申请了“漂浮仓库”的专利(类似飞艇仓库,可移动的“前置仓”)。
前置仓给零售企业带来的优势是:“降低成本,提升体验”,只要非核心城区,与几乎相同位置和面积的的门面相比,租金成本节省60%—80%。而陈列效率更高,完成购物时间更快,使得购物体验得到了提升。
对于前置仓模式,业界至少有两派意见,其一,是认为“前置仓”将取代门店,成为最重要的环节;其二,认为“前置仓”只能成为物流仓储的补充。西五工作室认为,消费者的角度,不比如同层级城市消费者的购物流程是有差异的,一线城市消费者时间相对更紧凑,希望越快越好,但三线城市消费者的节奏要慢一些,对“分钟级”的送货体验感也就没那么强烈。消费者的期望决定这些进程。换一个角度看,或许AI在将来数年大规模运用,消费者重新获取大量时间来享受生活,线下逛超市这个场景说不定又会重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