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7夜读《中庸》

读书,断章取义害死人。

不知前人为何将《中庸》第二十六、二十七章节人为地断开,让后人读得一头雾水。按照内在逻辑,这两章节应该是连续的,否则极容易将读者带入歧途。

第二十六章结尾处,孔子引用《诗经》的句子歌颂周文王,第二十七章是紧随其后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轩编著的版本,还要在文前加上一段引语,更是把读者往沟里带的节奏。

第二十七章,通篇都是在对周文王进行总结:第一说他制订了周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和推行,等待后世有道德的人来实行。第二,说他总结梳理周国前人的经验教训,推演出伟大的《周易》。第三,说他审时度势,明智通达,在国家政治昌明时能够大展身手有所作为,而在国家昏庸,被囚禁于羑里城失去自由时,又能保持低调,以沉默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本来很简单的故事,偏偏断章取义,搞得神神秘秘不好读。

所以,读古书不能迷信今译本,遇到好的译本还好,如果遇到糟糕的译本,那真是越读越偏。

最后,孔子依旧引用《诗经》句子,“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句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烝民指的是老百姓。明是聪明明白,哲是通达事理,全句的意思是既聪明,能够明白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局势,又有智慧,通晓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保全自己。

西伯昌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城,为什么商纣王不杀了他?历史隐藏在迷雾之中,今人只能推测。

第一,周国当时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势力由陕西扩大到江汉地区,也就是丹江和汉水流域。商纣王投鼠忌器,本来囚禁西伯昌只是因为谗臣崇侯虎的诬陷,没有真凭实据,如果杀了西伯昌激起周国的民愤,起来造反,反而事与愿违。因此从商纣王这一面考虑,主观上没有杀西伯昌的动机。

第二,按照《中庸》的记载,西伯昌被关押在羑里城后并没有表达出对商纣王强烈的怨恨,反而优哉游哉地享乐于山水之间,没事了就在屋里沉思默想,既不与周国联通造反,又沉默寡言,主动消失在商纣王的视线之外,客观上消除了商纣王杀他的隐患。

第三,本来没有第三,但是我突然心思一动。西伯昌在被囚禁在羑里城里推演《周易》,孔子在《中庸》里说“温故而知新”,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周易》是在用已经过去的历史,已经发生的事实,通过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理论,来推理和预测未来的。那么,要研究《周易》,就必须知道书中因为那些“历史和事实”而推演预测出“未知和未来”。

好吧,先把《周易》放在一边,我早晚会与它相见。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车厢异常安静,但很明显大家都悄悄地离周围的人远了点,眼睛都在骨碌地转着,唯恐旁边的家伙就是厉鬼附身之人。 我不敢再...
    下一年的秋天阅读 264评论 0 1
  • 2017年5月总结 1.健身 目标天数15天 实际完成 5天 2.坐享 目标天数 30天 实际完成 13天 3....
    穆建园阅读 187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