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西方古代社会是神学社会,中国古代神学意味则淡一点。在中国古代人留下的文字中神好像也很少出现,更多的时候是在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中展开日常生活,这是在古代仕这个阶层以上的价值话语。那么在仕阶层以下呢?我认为“老天爷”的话语体系可能出现更多,仁义礼智信和现实的张力之间,“老天爷”承担了其中判官的角色。包括现在也是,很多人也经常把“老天爷”挂在嘴边,只是和西方社会相比,我们的老天爷没有衍生出太多的日常话语体系。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从人的本性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存在来平衡我们的心理世界。或者说我们需要“敬畏之心”。
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信仰体系崩塌,人类义肢越发强大,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们蓬勃的内心。于是我们放逐在欲望无尽的旷野中。在这种放逐中,人类发展像是动物捕食猎物的条件反射,再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需要建构一种精神,人的情感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比如亲情。但是现在建构某种精神太难了。网络文化短时间内给心理带来快感的同时也在消解我们艰难建构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