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yí)第三
- 第一篇《学而》,是个人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也就是为学的外用;第三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有人告诉孔子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他这个问题太大了。孔子不跟他谈哲学,不谈文化的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问题。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 孔子提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有许多人把权力把前途诉诸迷信,寄托在狭义的宗教上。我们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不管上帝也好,菩萨也好,神也好,如果因为肯拜拜他,他就会保佑,不信他,就不管,果真是如此,第一个我就不敢信他,因为他太偏私,又太意气用事了,反不如一个普通人。如果不分善恶,有求必应,那做人很容易,我尽管做坏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坏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这岂是神的意旨?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君子讲礼让。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都有礼貌,即使在争,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争,也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