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根据胡婷婷老师的《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系列微课录音整理加工。
故事:农夫与海龟
有一天,农夫在海边散步,看到调皮的男孩在捉弄海龟,不让海龟翻身,只让它仰躺在沙滩。农夫可怜海龟,吓跑了男孩,救了海龟。海龟突然说话:“谢谢你,我可以帮你实现一个愿望,你有什么愿望呢?”农夫说很想去天堂看看,海龟让他坐到它的龟壳上,带他去天堂。海龟驮着农夫潜入海底,推开一扇门,农夫看到金碧辉煌,非常热闹,长长的桌子旁坐了人,桌上摆着美酒佳肴。农夫很兴奋:“啊,这就是天堂呀!这么富足!”海龟让他再仔细看看,农夫这才看到桌子两边坐着的人表情很痛苦和悲伤,而且每个人都瘦骨嶙峋。农夫特别好奇,心想这么多好吃的怎么他们不吃呢?再仔细看看,他们每人手上都拿着汤勺和筷子,但是每双筷子有半米长,夹到食物以后也没法送到嘴里。
农夫问海龟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海龟说,在你看到天堂之前,我想先让你看看地狱的样子。农夫带着满心的困惑,再次被海龟驮到另外一个地方。海龟推开另一扇门,说:“来吧,这里是天堂。”农夫打量了这个房间,跟之前去的房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同样的金碧辉煌、同样的长桌、同样的美酒佳肴。农夫说看起来跟地狱没有什么区别呀,海龟让他再仔细看看。这时候,农夫才发现每个人都是开心、平静、健康、快乐的样子,大家微笑着,轻声聊天。每个人手上的筷子也有半米长,但是大家互相夹起食物送给对桌的人吃。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在于人的状态。
天堂的氛围营造出人们之间慷慨的循环,内心怀着善意、对别人好,这种善意又激发出更多的善意,回报我与更多的人,这样更大的善意和更多的感恩之情。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往往决定了在内心世界是身处天堂还是地狱。
01 如何理解感恩?
1. 对感恩的理解中折射出的内在信念
感恩这个词,让你浮现了哪些核心信念呢?说到感恩,一些人会理解成是要求我为他人做些什么;或者说,我快乐的时候就会感恩;或者说,感恩是不是也是一种功利心?你会想到什么呢?
2. 感恩的好处
实际上,心怀感恩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不少科学研究证明这一点。
有关感恩益处的科学研究:
-增加下丘脑活跃度(下丘脑控制很多人体的功能,比如食欲、消化、睡眠等)
-显著减少焦虑和抑郁;提升睡眠质量
-提升专注力和能量水平、精力充沛的程度
-更加乐观积极(持续记录感恩日记,会明显提升乐观状态)
-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幸福感提升
-减少疼痛
TED talk:想要快乐,学习感恩(David Steindl-Rst)
-并非快乐让我们感恩,而是感恩让我们快乐;
-每一刻,都是生命的馈赠;
-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David在演讲中提到自己被派到非洲工作的经历。他的住处有充足的水电,但很多非洲人家里是没有水电供给的。这让他意识到每天有光明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条件。意识到这点以后,他在自己家电器开关处都贴上“记得感恩”的标签。
一条鱼平时在水中,会觉得水是习以为常的环境,只有当它离开了水才会感受到水的重要。人在健康时,不会意识到活着的宝贵和难得;拥有友情、爱情、亲情时,也不会感受到这一秒接着一秒拥有的珍贵。
如果我们知道,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有很多很多的选择,并不一定要试图掌控下一秒,而是可以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这有多么的重要。除了像警惕的老鹰,处处去扫描不如意的地方以外,可不可以看到当下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关系能够给到你的滋养之处,无论是婚姻、亲子,或是朋友、同事等等。
每一刻、每个刹那,都像是一朵要绽放的花,如果聚焦到这朵花的时候,哪怕是在困难的处境下、有些艰难的抉择要做,这一秒接着一秒的花的绽放依然是向你呈现不同的可能性。
生命会不断呈现给你类似的处境和经历,直到你学到要学会的智慧。面对困难和不如意,可能有人会说怎么总是我、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惨、为什么我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员说到生活好像是一连串的陷阱,好不容易爬出了一个坑,又掉进一个坑,好辛苦。
当你还没学会一种应对的智慧,生活就会再给你机会,在类似的处境当中再去学会,直到你学会为止。当你一旦领悟到了,我称之为“坑”的东西,告诉我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再循环往复地出现了。
02 感恩练习
“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有时我们需要停下来,看一看,我所面临的处境究竟是什么,我和自己、和周边的人、事、物处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中。在这个刹那,生命究竟要告诉我怎样的智慧。当真的准备好了,可以再一次出发。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正念冥想练习。
当听到铃声的邀请时,可以允许自己从匆忙中暂停下来。选择一个有尊严的坐姿,让整个坐着的姿势呈现出生命的尊严感。这是你对生命的尊严感的理解,透过你的身体的姿势呈现出来。
留意一下,当谈到感恩、谈到生命的馈赠,究竟身体如何回应这些字眼、这些故事。如果愿意,可以默念感恩二字。留意一下仅仅在默念的过程中,身体有没有因为这两个字发生变化,呼吸、心跳、身体的姿势等等。真的允许自己沉浸在感恩这两个字里,浸泡其中,就像茶包,泡在热水里,慢慢味道出来,感恩二字也会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中。
某个瞬间,某人慷慨待你,心怀善意,他可能是熟悉到你每天都会见的人、也可能是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留意一下当提到感恩二字的时候,究竟是谁出现在你面前。你仔细地看着他,他可能曾经在你需要的时候给过你莫大的帮助、让你感恩不尽,也可能是在擦肩而过的时候,冲着你真诚地笑了。这可能刚刚发生、也可能很早以前,甚至可能当你是孩子的时候。
允许自己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人,看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你所在的空间,周边的环境,他的存在,与你的馈赠。留意一下,当想到这个人的时候,在这个当下,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留意一下此刻的呼吸、身体的状态、紧张、放松。邀请这一个瞬间和这个人来到你的面前,想象你面对他,面对当时的处境的时候,他的存在和行为如何让你感到善意和爱意。留意一下当你感受到善意和爱意时,呼吸的韵律、身体的温度、身体的姿势,又呈现什么状态。
想象一下这个人此刻就坐在你面前,你发自心底想要感谢他,哪怕只是生命中那一个瞬间,哪怕简单到他只是伸出要帮助的手。或者是你经受寒凉时,他看向你的温暖的眼睛。想象一下你会用什么姿势和表情表达你的感激之情。这可能是你常做的姿势,也可能是你在心里常做而没有表露,可能你并不清楚此刻会用什么姿势。留意一下,什么姿势可以表达感恩之情呢?或许是把手放心上,或许是双手合十,或许是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无论是什么姿势,请允许这种感恩之情,透过呼吸去贯穿整个身体、流经整个身体。
留意一下,当你做出这个姿势时,此刻的表情、呼吸的节奏、身体的姿势怎样。铃声响起的时候,是这个练习的结束,但并不是感恩的结束。你也可以将这种感恩之情和感恩的呼吸、姿势、表情、状态带入到生活中、当下的每一秒。
03 家庭作业
每天发出一条感恩微信(语音或者文字),不仅是口头上说谢谢,而是具体说明对方的存在/行为让你感受到的爱意和善意。
04 答疑
1. 感恩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如果是利己,是不是太功利?如果是利他,对被感恩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实际上,我们在正念等课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成长是远远大于总结出来的这些“好处”,但是又需要列出一些已有的结论让大家容易入门了解、解除排斥之心。当入门之后,就可以逐渐品尝到益处和美好远远超过这些字眼本身。
有人问禅师,“有些人修习正念、观察觉察力,无外乎想多赚些钱、投资更成功,或者更好地操控其他人,你怎么看待这样来学习正念的人?”禅师:“无论他带着什么动机,只要他坐下来真的去觉察,改变会潜移默化、由内而外地发生。哪怕他来时是带着多赚钱等其他动机。
从这个问题本身,我们看到好像分了高下:似乎“利己”比“利他”更功利。而在正念的课程中,我们讲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他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高尚的例子,为了工作牺牲了照顾家庭和亲人、跟亲人最后见面的机会等等,我们经常会受到这类事迹的感染和熏陶。那么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不带道德评判,你的心究竟想做什么。
这里我们不对选择做评判,而是说出了遵循一些原则和道理之外,有没有可能问问当下,本心所向。如果你有了“私心”,你会不会有觉得自己不够无私的想法,如果有,它又伴随着什么样的记忆、画面、身体的感觉。当你处在一个事件当中,要做出一个抉择的时候,究竟你的选择背后是什么样的成因,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还是内心在当下真实的想法,清楚地觉察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们通常运用二元对立的方法,似乎“利己”和“利他”是一个黑白两面的关系,其实是不是利己和利他本身也可以是一致的呢?
2.我是带着自我成长的体验到这个课程,感觉课程中出现一些定位不太清晰的话语,比如,音频中带入的很多体验,变成我们怎样去给别人做指导,或者帮助他人,插入了咨询师的指导课程,这让我有不舒服、有反抗,请问这门课程能否专注于自我体验呢?
这门课的设计重点定位在新手心理咨询师。课程最初是聚焦帮助个人体验、帮助打底子,比如正念、呼吸的练习等等。在后半段,开始更多从新手心理咨询师的视角,一方面,正念向内,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感受,同时,正念向外,如何将觉察力带入到跟来访者的关系中。
我们做的大量正念向外的觉察练习,未必是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需要学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如果能带入这些觉察,无论是正念聆听,还是正念表达,或者接下来我们根据性格策略做一些分析,看看究竟在接受这些练习时,以对人际关系好奇的角度,哪怕不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在来访者身上使用,留意一下,这些知识和体验的获取,会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有什么变化发生。
3. 不太明白正念与情商有什么关系,感觉两者的糅合有些牵强。正念不是不评判吗?为什么需要好的情商?
在正念中我们强调的非评判,并不是说是非对错不分。在正念的态度中,不评判是指我们可以迎接当下的所有体验,迎接不同的状态。不是说,修习了正念后,可以不思进取、不需改善自己了,而是说我有没有可能在接纳当下的处境的情况下,再去成长、加强不同方面的能力,是说你的基底、底色的存在是在一个接纳的状态下的改善,还是在反复对自己的苛责、厌恶、仇恨下去做改变。大家也可以觉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是出于厌恶自己的情况下,还是出于有了一些满足而希望要更多的情况下学得更好呢?
在这儿我们提到的情商,并不是日常所说的“八面玲珑”的“情商”,它对应三种能力——自我揭示、倾听能力和情感创伤修复能力。为什么要有情商?对应这三种能力的拥有,无论跟自己的相处还是跟他人的相处,我们可以找到更加友善、感恩和接纳的空间。而这三种能力又跟正念的觉察、倾听、表达有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