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207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líng)石、赭,其木多柳、芑(同“杞”)、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译文】
再往南九十里有座山,名叫柴桑山(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山上有许多银,山下有许多青绿色的玉石,还有许多泠石(石名。一说为“冷石”,即滑石)和红土,山中的树木多是柳树、枸杞树、构树和桑树,兽类多是麋鹿,还有许多白蛇和飞蛇(螣蛇,古书上说的一种能驾雾而飞的蛇)。
【原文】
5.208 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
【译文】
再往东二百三十里有座山,名叫荣余山(今江西彭、泽二县之间的石门山),山上有许多铜,山下有许多银,山中的树木多是柳树和枸杞,动物多是怪蛇、怪虫。
【原文】
5.209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刏(jī,同“刉”),糈用稌(tú)。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用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通“绘”)之。
【译文】
总计洞庭山山系中的山,自第一座山篇遇山起到荣余山止,共有十五座山,距离为二千八百里。
这些山的山神的形状皆是鸟身龙首。祭祀这些山神的仪式为:毛物用一只雄鸡、一头母猪,取它们的血来祭祀,祭祀用的精米为糯米。
夫夫山、即公山、尧山、阳帝山,都是大的山神的居住之所,祭祀这几个山神的仪式为:先陈列祭品,而后埋入地下,祈祷时向山神敬酒,用猪、羊二牲齐备的少牢之礼,以一块彩色的玉作为悬挂在山神颈部的饰物。
洞庭山、荣余山的山神很灵验,祭祀这二位山神的仪式为:先陈列祭品,而后把祭品埋入地下,祈祷时向山神敬酒,用猪、羊、牛三牲齐备的太牢之礼祭祀,献上十五块圭(古代祭祀时用的条状玉器,上尖下方)和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作为悬挂在山神颈部的饰物,并在圭和璧上绘出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原文】
5.210 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译文】
以上是中山经中记载的所有的山,总共有一百九十七座车,从第一座山到最后一座山距离为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原文】
5.211 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译文】
总计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分布的地域跨越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
【原文】
5.212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shàn)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译文】
大禹说:天下名山,我走过的有五千三百七十座,共有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这些山分布在各个地方。
上面五种山经中记录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山,因为除此以外的小山实在太多,不值得一一记述。
天地间从东到西距离为二万八千里,从南到北距离为二万六千里,河流发源之山有八千里,河流流经之地也有八千里,出产铜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出产铁的山共计三千六百九十座。
这是天地用来划分疆土、种植庄稼的地方,戈和矛因此而出现,刀和铩也因此而兴起,它使有能力之人富足有余,使笨拙之人匮乏不足。
国君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的,一共有七十二家,有关成败得失的规律都在里面,这些内容可为治理国家所用。
【原文】
5.213 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译文】
以上是五篇山经,共计一万五千五百零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