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注意,要保持客观】的这句话,很妙!
一般而言,很客观的人,很难说出这句话。反倒是极主观的人特别会用这句话来要求别人,只要他对象所说的,跟他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他就时不时地会蹦出这句话出来。
很妙吧!
像我,我就愈来愈觉察到,每每我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时,我开始会作这样的观察:我的立场究竟是…够纯粹的鲜明,抑或是…过了度的鲜明?这两者,差很大!
现在的我,我很清楚,所有人的意见,都绝对是主观意见。没有一个主观意见的存在,没有其之所以存在的因由。我的意思是说:哪怕是一位非常固执的人,他之所以那么固执,那也是因为长年积累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下,渐渐失去了对固执的觉照,人才会变得那么固执,而把固执于某种事项上的执着给变得合理,却又觉察不到这个理所当然的不恰当,才会继续保持固执。直到有一天,代表固执的硬壳才会被由际遇所安排的人事物来敲破!?
上面,我是在说固执的这表现,是由于多项成因而导致到固执的显象呈现。它并不是无因而来的。
相对于一位固执不化的人,也有另一种能从善如流的人,所谓的从善如流,是指…能明白道理,在明白道理之后,能应变,以择善固执的原则来对不同情境作变通处理,处理手法的呈现方式不一定一样,但所依的原则都是…合于道的道理。当然,这也绝对是主观性的观点,但这种主观性的观点是与真理匹配的。
所以,以后,有人说我主观,或要求我要保持客观时,我会同时观察这几点:
一、 我成长背景所加诸于我的束缚,我脱缚了多少?
二、 彼人成长背景所加诸于他的束缚,他脱缚了多少?
三、 我所认知到的主观意见,其与真理的匹配度,达到多少百分比?
四、 彼人所认知到的主观意见,其与真理的匹配度,达到多少百分比?
脱缚得愈少的人,愈是择恶固执。旁人对其提醒、乃至是要求,往往都生不起作用。也只好等到遭受强力打击时,那个坚固的壳给破了个口之后,灵魂才有呼吸到来自于真理所涵之芬芳的机会。所以,要等。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老爱硬碰硬,看看谁的头壳硬?现在,渐渐发现,本来常常在头上冒的包,现在居然变少了,哇!这可真舒服呀!!!
脫縛得愈多的人,愈是從善如流,而又擇善固執。主观与客观结合,而又达到和谐的统一,因为真的校准于…真实的…真理。
另外,我还发现另一个点:
主观意见尽管跟真理的匹配度高,在面对单纯的环境时,这还好处理;但在面对多变的环境时,应变的娴熟度还不高时,往往还会有手无足措的慌张,而会怀疑,明明我所持理由的是正确的,而且是相对匹配真理的,为什么会老施展不开呢?其实,之所以施展不开的不是不契真理,而是应变力还有所欠缺。这点,要分清楚。分清楚后,就不会过度要求自己,使得自己承受没必要的压力,又导致不良的情绪,这全是度…过了的…结果。所以,适度要求自己,让轻松感漾起来,这样子,反而能让容易地拓展应对变化时的弹性度,而且,又万变不离其衷。
古代的社会,相较于现代,当然是单纯得多。所以,身处于现代社会,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保持如如不同的稳定的心,当然要难得多了。但这难,并不是克服不了的难,只要有…克服得了这难的…办法时,所谓的难,也不过只是无量问题的其中一种呈现形式罢了,不过只是一个名称叫做〝这难〞的可克服训练而已。既是可克服的,那还有什么难的呢?
所以,重点在…克服得了难的办法…要找出来。而找得出来办法的作法,这作法,观古今中外,其实,史料经籍中,早就提供不少很稳妥的作法了。不从那儿寻,还想要重新发明轮胎,那就有点太那个那个了。
最近,挖到了很多宝贝,都是从那儿里淘出来的。该做的作法都作到位了,办法自然会随逐精进的自己而来。
我的心得:
不能要求的人,要求他,是要求的人在自找苦吃。【不要求,就自在了。】
當下不能要求的人,當下要求他,是要求的人在自找苦吃。【當下不要求,就自在了。等到適合要求的時分到了,再行要求。】
不能要求多的人,要求他多,是要求多的人在自找苦吃。【要求少而到合适的度时,就自在了。】
不能多要求的人,多要求他,是多要求的人在自找苦吃。【少要求而到合适的度时,就自在了。】
不能少要求的人,少要求他,是少要求的人在自找苦吃。【多要求而到合适的度时,就自在了。】
不该要求少的人,要求他少,是要求少的人在自找苦吃。【要求多而到合适的度时,就自在了。】
合适的度,里头,藏有无量的智慧,亟待我、以及如我深知此中宝贵处的同人们,一同去掘取!
《论语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