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正书 晚课】
人性是先天生出来的,人心是后天养出来的。
闫贵忠
我们有长大一说。
长大是人的动物层面的长大,正常的吃喝拉撒就可以长大。
成人是精神性的成人,是说做人与做动物是有区别的。
孟夫子曾讲过做人有四条底线:同情心、羞耻心、辞让心、是非心。
以这四条底线为基础,一步一步形成一个有精神及文明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叫成长。
一个婴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有人的形体,有成长为一个人的可能性的小动物,他离真正成为一个人的距离还很遥远。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带他走过这个成长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人的过程。
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儿非要站在茶几上撒尿,这肯定不是一个文明人的行为。
但我们如果因为这个表现而去批评、教训他的话,那说明我们也不是一个有人的头脑的人。
其实,这个现象只是说明他不是带着羞耻心来的。
同时,让我们受启发的是,一个文明人的各种文明之心都是后天熏陶、滋养出来的。
同样,两、三岁的孩子遇到好吃的东西,都是抓着往自己的嘴里塞,哪有一个孩子看见好吃的先让爸妈吃的呢。
风气好了,成长环境好了,多少年以后,每个孩子就都学会把好吃的东西让老人先吃,也懂得羞耻、知道些是非了。
人性是先天生出来的,人心是后天养出来的。
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一个字——养!不就是养出一颗一颗的人心吗!
能养出一颗羞耻心来,咱还担心他将来去做可耻的事儿吗;养出一颗自尊心来,咱还担心他去做不要脸的事儿吗;养出一颗责任心来,咱还担心他活不下去吗;养出一颗向学心来,咱还用下辛苦去管他的学业才能吗……
相反,我们因为自己的原因,正在不知不觉养出孩子的虚荣心、攀比心、傲慢心、享乐心、贪婪心、怨恨心、自私心、恐惧心……结果天天还在抱怨孩子不争气!
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还要怨别人。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是带一个孩子,而是带一个家庭。
就是因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而不是一时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比自己活得更好一些。
但,一方面我们该清醒地意识到,孩子一定不会因我们的这个希望而变好。如果我们的希望和愿望都这么神奇的话,那庙里的佛、菩萨估计早累死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该理智地意识到,孩子是生活在我们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对这个生活环境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它怎么就可能养出来一个如意的孩子呢。
所以,二十年前,我就把培养儿子长大成人的过程给升级为改变家庭命运了。
直到今天,走的仍然是改变家庭命运的路子。带好孩子只是我们改变家庭命运的主要方面之一。
性情是心,思是心,志是心,德是心(这些字里不是都有竖心或心字底),所以,我们走性和、守正、志远、德厚的路子,本质上都是养出各种各样的人心来!
养心路漫长,我们不着急。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