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赫拉巴尔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典作品——《过于喧嚣的孤独》。很久没有认真读这么有营养的一本书了。
所谓名著和经典,很多时候不愿意再碰了。因为这些书中所写的故事,发生和书写的年代似乎过于久远,不但艰涩难读,还是十分冗长。再加上网络阅读给养成的碎片化和快速阅读的坏习惯,静心读完一本内涵丰富的书是多么的难得。但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就是不论过去多么久远的时光,每次读起来,仍然能够唤起同样的共鸣。
这篇小说大概十万字,繁体竖排本,才130页。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读完第一遍。
这是一个废纸收购站的老打包工人的自传,用第一人称叙述。全书共八章,每章一叙到底,不分段落。常常一个段落的故事讲完了,又接入下一个故事。一不留神就忘了是怎么过渡来的,刚才还在说在街上游荡,突然就冒出一个大汉,叫嚷着要杀人。
短短的一篇自叙中,有无数的引用,暗喻,讽刺。故事荒诞而又真实。每一句话都要反复阅读很多遍才能略懂它的含义。
这篇小说,浓缩了赫拉巴尔的一生,也映射了无数底层劳动人民的人生。他活了83年,看透了人类的宿命和悲剧。人类就像地下污水管道里的灰鼠,到处都在进行着一场老鼠的最后战争,最终一方获得全面的胜利。然后一旦找出点什么论据,胜利的一方又将迅速分裂为两个阵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短暂的平衡和无休止的斗争无限的循环着。
虽然对那些斗争不断的老鼠绝无好感可言,赫拉巴尔对它们也很同情。有时候想想,他们也无什么远大目标,不过是为了啃噬点书皮而已。“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可贵,拿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
赫拉巴尔很喜欢康德、和老子,多处借用他们的话。书中反复出现“天道不仁慈”。有智慧的人都无法改变人类的悲惨命运和底层人民的生活,或许这就是天道。
“向着本源前进”、“朝着未来后退”这两个拉丁语词也不断更换着结构的出现在故事里。他们分别对应耶稣和老子(对,没错,就是中国道教鼻祖李耳),这两位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世界正分别往这两个方向的极端发展,或许殊途同归,但是过程很不一样。
打包工人也有新旧交替。老的打包工人们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他们重视并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在处理废纸的时候,能够从中淘到载满智慧的纸张书本,可以从中学习领域到许多的学问,最终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是精神上的贵族,哪怕他们没日没夜的劳作,手关节都扭曲变形了,成天泡在地下室的污水中,恶臭熏天,老鼠在他们的衣服里乱窜,绿头苍蝇被拍死在额头上……尽管如此,他们都是贵族。书中借用康德的话说:高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罪犯不一定是凶手。而那些新机器和年轻的工人,只是巨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看似优雅的工作环境,每天有热饭、牛奶,还有休息时间,还能去苏格拉底的老家希腊度假。但是他们却不认识苏格拉底。还有那些学习撕书的小孩子。撕书很容易,对读书却没有任何兴趣。
仰望星空的人也不止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赫拉巴尔。康德年轻时候写下“夏天的晚上,当满天繁星在抖动的光亮中闪烁,一轮明月高悬时,我便渐渐陷入一种对友情加倍敏感,对世界和永恒不屑一顾的心态之中。”赫拉巴尔在休息的片刻,也会跑到工作的地下室的通风井,从五层楼高的烟囱里仰望那一小片星空。(不论康德是否真的仰望过星空,都请忽略他文字中,群星和明月不可能同时出现的矛盾吧)
人类和社会是荒诞的演出。在地下室、暖气房工作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美学教授、教堂司事都从打包工这里获得珍贵的图书。书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深意,然而这些珍贵的书籍却被当做废纸,从图书馆,从私人藏书房一大车一大车的运到废纸回收站,被碾碎,打包,最后扔进销毁池,化成纸浆。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伴随着荒诞的情节,比如出现频率极高的吉普赛人,每天帮老板捡垃圾废纸,老板给她们用空胶卷的相机拍照就能高兴得不行。还有记忆中单纯的吉普赛姑娘,最后被盖世太保掳走,被烧死在集中营。每一次爱情的高潮部分,都毁在一坨大便上。初恋情人厌恶读书,用自己的身体换取男人的帮助,修建了花园别墅,最后一个情人是个雕塑家,两个人却保持着柏拉图式的恋爱。
每一个荒诞故事的背后,都有其成立的现实逻辑。这是人类的矛盾点。所有明白的人,就会产生出整个宇宙那么旷远的孤独感。不论个体还是群体,都存在普遍的内心孤独。这是无法消解的。再多的喧嚣只能消解外在的孤立。喧哗之外,愈显孤独。
I'm lonly,not alone。
三十五年的打包工生涯,满篇呓语,这就是赫拉巴尔留下的love story,他内心最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