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对玩得正高兴的孩子说:“我们该回家了,”孩子没玩够不想走。妈妈说:“我喊123你不走就自己呆在这里吧。”孩子不想被妈妈抛下,不情愿地跟妈妈走了。
2.孩子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妈妈却说:“不疼,不疼,快起来。”孩子眼里含着眼泪,眼巴巴的望着妈妈,妈妈却只顾自行玩手机,等孩子自己爬起来。
3.超市里撒泼打滚的孩子,任妈妈如何哄劝说教都无动于衷。
4.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东西,我们大声地呵斥他:你只知道破坏东西,站在那里反省一下,今天不准看电视了。
这些情景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是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还自以为是让孩子长了个教训,以后不再犯。我也曾这样做过,还为孩子的听话沾沾自喜,直到我遇到了金伯利·布雷恩著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伤害。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美国的金伯利·布雷恩,她是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这本书是一本奠定良好亲子关系的指导性书籍,内容全面,可读性很强。本篇文章从情感引导的过程中,各种错误做法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来解读这本书。
一、控制、贿赂、放任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爸爸妈妈答应周末孩子去游乐园玩,可刚玩了不长时间,爸爸就需要回公司处理紧急事务。妈妈觉得,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在游乐园玩不够安全,就想一起回去。可孩子们玩的正兴起呢,不想走,多次劝说,孩子都不听。
控制型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地对孩子说:“快点收拾,马上回家,不回家,你们自己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命令和威胁是控制性父母的典型策略,而长期被控制的孩子,没有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长大后会变得懦弱或者控制欲望强烈。
贿赂型妈妈则会说:“快点走吧,我们回家去商店买个玩具。”很多父母会说这样很好啊,孩子不是乖乖回家了吗?其实,长期被贿赂的孩子会养成讲条件的习惯,每做一件事之前都会和爸爸妈妈讲条件,没有外部奖励则不会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他没有获得主动做事的成就感。我们都知道孩子长大后有许多必须做的事情,不是每一件事都会有外部奖励。
放任型的妈妈会说:“哎,孩子们就是不走怎么办呢?实在是没有办法。”然后,任由孩子们在游乐园玩。长期被放任的孩子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长大后,很容易涉及毒品和帮派活动,最常见的是网络成瘾。
情感引导性的妈妈则会说:“哎,孩子们,我知道你们玩得很高兴,但是现在爸爸要回去工作,妈妈一个人带你们感觉不安全,现在我们回家去吧,我们可以在家里玩一个特别的游戏。等改天爸爸有空,我们再来游乐园玩。”相信孩子们都愿意配合妈妈一起回家去,而这种办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而且没有威胁和惩罚,孩子们更喜欢。
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包容和接受孩子的感觉,让爱和支持代替威胁和惩罚,让孩子学会爱,包容和接受。
二、轻视,否定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情感缺失。
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妈妈下意识地说:“怎么会饿呢?刚吃过饭,你怎么会饿了呢?”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轻视孩子感受的例子。这种反应往往是下意识的反应,但不一定是对的。
试想一下,如果爸爸妈妈刚外出吃饭回来,过了一个小时,爸爸对妈妈说:“我饿了。”妈妈还会下意识地说:“怎么会饿呢?刚吃过饭。”相信妈妈不会这么说,而是会问:“饿了,是不是午饭没吃好啊。”看这就是一种沟通,而不是直接下结论。
轻视孩子的感受,往往是父母把自己的观点凌驾于孩子的观点之上。自己没这种感觉,就觉得孩子也应该没这种感觉。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感觉关心孩子的感受,像这时我们可以问孩子:“你又饿了?是不是渴了?是不是想出去玩呢?”因为孩子有时不能正确的表述自己的感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小孩摔倒了,呜呜的哭了,妈妈在一边说:“快起来,不疼不疼。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摔了一跤吗?”这是很明显的否定孩子感受的案例。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在厨房里摔了一跤,老公却过来说:“没事,不疼。”自己会是什么感觉?肯定会很生气,很伤心,觉得老公不关心自己吧。
像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快步到孩子身边说:“宝宝,你没事吧。”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在他身边。如果孩子不哭了,自己爬起来说:“没事,不疼”接着又跑远了,就皆大欢喜,证明孩子可能只是被吓了一跳。如果孩子哭着不肯起来,就需要你把他扶起来,抱抱他并询问他:“是不是磕疼了?是不是吓到了?”并告诉他:妈妈在呢,磕疼了,就休息一会。可能孩子很快就好了,因为他从妈妈这里得到了包容和支持。
轻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和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舍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会孩子关怀他人,同情他人,这些都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我们怎样对孩子,孩子就怎样对待他人。
三、采用消极后果惩罚孩子,会让孩子不知怎样做是对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家长的我们会很自然的惩罚他们。
如:孩子没写完作业,我们对孩子说:“没写完作业,不能看电视了。”孩子在外出就餐时,不停的敲桌子,妈妈会对孩子说:“别敲了,再敲一下,到边上罚站去。”
作为父母,本意只是想让孩子得到教训,下次不再这样做, 可这样做会让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孩子不知道:没写完作业与看电视有什么关系,敲桌子与罚站有什么关系,最终孩子不知道应该怎样做。这就是用消极后果惩罚孩子的结果。
其实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作业没写完就不用写了,自己对老师解释;孩子在就餐时敲桌子,我们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敲桌子,是饭菜上的太慢?时间拖的太久?还是孩子累了,烦了?找到问题并解决就好,不需要让孩子罚站。
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大儿子,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
作者在孩子五岁时告诉孩子:如果他因为玩球晚回来了,要和大家一起吃完饭,否则就可能吃不到甜点了。晚餐七点开始,而他要七点半去洗澡,然后上床听故事。并告诉孩子自己会在七点准时叫他进来。
孩子回来晚了,在七点半的时候跟作者抱怨:“妈妈,我还想吃甜点。”作者对孩子没吃到甜点表示同情,同时探讨了没有吃到甜点的原因是:孩子不顾提醒仍然迟到了,没吃到甜点是迟到引发的直接后果。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以确保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作者没有对孩子说:“你没有按时回家吃晚饭,所以今天不准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与按时回家吃晚饭没有直接关系。
父母作为情感引导者,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哪里出了问题,要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激发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因为自己受益而去做某件事,而不是被父母威胁和逼迫做某件事。
总结:《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会教我们如何做对孩子更好,会帮我们和孩子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会帮我们培养出快乐、友善,适应力强,自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