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少爷
前不久,我看到了两篇风格迥异,立场不同的文章。第一篇是一位参加征文的作者,对评选机制提出了质疑,也说明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评论区则是遭到了几位编辑的轮番评击,说什么这位作者玻璃心,因为没有得奖,所以发泄不满的情绪。与此同时,在这次征文的评论里。看到一位流量很高,质量不错的作者,也表现出失落的表情。只是在一片祝贺声中,繁华似锦的氛围里,她的留言评论被无情的淹没了,没有人注意,也没人理睬。
第二篇文章是一位编辑人员写的,文章的内容就是吐槽自己所受的“委屈”。委屈编辑没有任何福利,大量审稿工作,还有作者的不理解。评论区则是编辑们一片称赞,力挺,激动。留言的读者朋友们则是立场不一样,有支持,有反驳,也有看热闹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编辑和作者的矛盾点,究竟出现在哪里?
一篇文章从有灵感,构思,创作,雕琢,到最后发表,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每位作者最期待的事情。所以在五次投稿机会中,都是十分慎重。通稿肯定会心情舒畅,拒稿不能说生气,但一点点的失落必须有的。所以在收到拒稿信息的时候,是希望看到拒稿理由的。
因为拒稿的理由,有助于作者更好的创作:第一: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样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第二:专题虽然有大概的收文要求和说明。但不可否认,有点太笼统,或者不够详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看法也会不同。编辑给出了拒稿原因,这样作者下次投稿,心里有个大概的方向和判断。第三:编辑附上理由,且态度友好,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作者是一种鼓励,或者激励!
就像我们平常去应聘,招聘要求摆在那里。有的被录用,有的被拒绝,还有的被破格录用。所谓规定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在你被拒绝的同时,你是不是要问下原因。如果工作人员不搭理你,也不告诉你原因。你对这家公司的印象是不是会减分?还有身边朋友问你的话,你直接回答啥也不知道,是不是很尴尬?
编辑审稿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你给出拒稿理由的时候。已经给作者留下了良好印象,也无意中对专题做了一次小小的宣传。因为作者会觉得编辑很负责,专题很靠谱。虽然被拒搞,下次还会接着投。这就是投桃报李,以心换心。
反之,编辑态度傲慢,表现高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爱投不投。这样的情况就是,作者不信任你的同时,也对你的专题没有了投稿欲望,渐渐的你就会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的专题流量再高,粉丝再多,也同样会留不住人,因为你失去了人心。
估计写到这里,有些人就会有话说了。每天投稿那么多,编辑顾得过来吗?专题要求摆在那里,你自己不会看啊?编辑都是义务的,工作量那么大,能理解下吗?你是不是在找事啊?怎么那么玻璃心啊?不给你通稿,就想尽办法怼人啊?你那点写作水平,心里没点数吗?哼
一个专题每天的投稿量究竟有多少,作者可以去观察,编辑心里肯定有数。审稿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所谓的投稿量,不同的专题,有高有低。但是你有审稿的时间,没有写拒稿理由的时间,这点是不是值得商榷?所谓的时间,在你应聘编辑的时候,应该有说明。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审稿,这是基本常识。如果你没有时间,你干嘛应聘编辑?既是对编辑这份工作不负责,也是对作者不负责。
当然,每篇文章附上拒稿理由是不现实的。无法做到所有人都满意,这点可以理解。但是作者有疑问,并且询问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有所回复。爱理不理,这点真的无法理解。有些编辑有时间在群里斗图,嗨皮聊天,发朋友圈,就是没时间审稿,真的让人“呵呵”。
在做编辑之前,你应该对一份工作有所了解。所谓的福利,时间,艰辛,在你吐槽的那一刻,是在否定你自己。还有不要随意给作者乱扣帽子,凡是有点质疑和建议,就被说成是玻璃心,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如果真是这样,那有些编辑大吐苦水,我们是不是也像你们对待我们一样,去评价你们呢?
我们作者也要对自己负责任,创作需认真,投稿需谨慎,说话需慎言,感觉自己不易的同时,也要理解编辑的难处。说实话也很容易得罪人的。其实,所谓的编辑和作者,没有什么矛盾。大家相互之间多一些交流,少一些距离感。多一些热情,少一些高冷。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指责。
在简书,大多数的编辑都是负责任,很热情的。我在文章里提的这些现象,只是针对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和专题。很多作者和我一样,都领教过他们的“霸气和傲慢”。文章的最后,我要感谢每位称职编辑的辛勤付出,也希望我们每位作者不忘初心,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