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后悔吗?”
这个问题他在脑内幻想了许多年,但当真的被人问起时,却又不想多说了。
25岁那年,他从大学毕业,违抗父母的命令,在外省找了个工作后便很少回家。
那时正是互联网蓬勃的岁月,万物互联的时代激发了自由的氛围,每个年轻人都觉得自己要成为独立的个体,他也不例外。
独立的第一要义,就是摆脱父母的控制。
为此他不惜放弃了父母在老家买的房子,一个人拿着紧巴巴的公司在大城市闯荡。日常工作,周末在各大live house、酒吧和读书会间流窜。
在那个世界里,没有人会问他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也没有人对他先吃早饭后刷牙的习惯颐指气使。
他想要做什么,都会受到鼓励——说风凉话、泼冷水的,都被筛选出社交圈外了。
有一年,父亲摔断了脚踝,母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只好辞职回家。
或许全天下的父母都好为人师,他在各色唠叨、催促与嫌弃中熬了三个月,兵荒马乱地逃了回去。
临走前,母亲见留他不住,强塞了一包镇上买的,不趁脸的新衣服。
在他眼里,那是母亲将欲望强加于人的标志。
从那以后,他只打视频电话,很少回家。即便是过年,也不会待超过一周。
曾看到许多文章描写父母年老,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也不是没有感触,心中有些挣扎。
直到真的站在母亲的灵堂前,他才想明白。
难过,但是不后悔。
两代人鸿沟太深。在一起待久了,也是相看两厌。
与其日日相处,在那些责骂与对抗中生出微妙的嫌隙,滚雪球一般滚成亲子间没来由的仇恨,倒不如给对方一个远方的牵挂。
而一些痛苦,一些选择性遗忘后的愧疚,不过是维持亲情的一点代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