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非暴力沟通》第三场
人生故事:
儿时的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是一个倔强固执的孩子”
“我是一个温和乖巧的孩子”
“我是一个胆小不够自信的孩子”
“我是一个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
“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
“我是一个看上去呆呆的孩子”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小时候很多事我都想不起来?”有段时间,一直追着我妈问,总想钻到自己的童年去寻找点什么。
孩子通常在他人的言行举止里解读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妈说我是一个有时乖巧懂事,有时任性霸道的孩子,独立又能干。其实她不知道我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孩子。
早期的经历塑造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心理学家们说: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这么一想的话,我们是该对自己多一些包容与接纳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同,都有它独特的气质,不同的我们组成这大千世界,生命真有意思!即便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的感受与需要大致是相通的,我们都在为创建一个民主文明,友善和平的世界而努力。
围绕这些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最近在看《觉醒年代》,让我更加笃定生命是能够影响生命的,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有救国那么远大的抱负,却依然是可以做些事情的,比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意对待身边的人与事,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不是吗?
精彩内容呈现:
A、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B、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C、有时候我们并不明确自己的谈话目的,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
D、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E、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F、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G、非暴力沟通的止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体验式活动: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A 自我攻击:认为自己犯了错、批评、自责、否定自己
B 攻击他人:指责对方,攻击对方
C 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感到……是因为……我看重……我希望……(我句式,关注我的感受和需要)
D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你感到……是因为……你看重……你希望……(你句式,关注他人的感受我需要)
例句:看你一天到晚学习有用吗?昨天不是还对孩子发脾气了?
A(自我攻击):是啊,我真没用,我就是学不会,我太差太笨了。
B(攻击他人):你还有脸说我,你比我好到哪里去?我起码还出去学了,你呢?
C(看见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听到你说这样的话,我感到很难过,是因为我需要被理解,我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希望你能好好跟我沟通发脾气这件事情。
D(表达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当你看到我这么晚回家的时,你感到有些担心有些生气是吗?是因为你看重我们的关系,看重我们的家庭和协,你希望我能多陪陪你们与你们好好交流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