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接近尾声,打算跟十岁的儿子聊一聊开学后的打算。我语重心长、口干舌燥的说了将近十分钟,儿子若有所思的点着头。看的出来,他很尊重我,但我们们之间并没有引起思想的共鸣,我好像唱了一场独角戏,内心有一丝失落,暗自苦笑。
谈话内容有点老生常谈了,诸如上学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新学期要加把劲儿、学会如何管理时间、做事要细心等等。
儿子沉默了很久,拉着我的手,淡定的从书架上找到一本《哈佛家训》,熟练的翻到104页,笑着对我说:“妈妈,请你认真看完,告诉我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我不惊讶他对我这样说话,因为我们之间很多时候就像朋友一样。
“小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他发挥奔跑的特长。”
“我们整个教育制度的设计,就像捕鼠器一样,完全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
“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
“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改正一个人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只要修正一个公司的缺点,这个公司就会更优良。可悲的是,这种推断是完全错误的,只注意改正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缺点,而不重视发挥它的优点,只能造就一个平常或平庸的人或公司。”
看完后,儿子笑着对我说:“妈妈,兔子是应该跑步的,就不要逼着他去学游泳。”呵!小家伙在暗示我一些内容哦!
我 问他:“一根竹子,为什么有的做了晾衣架,而有的却成了艺术家手中的竹笛呢?”
“妈妈,你错了!竹子就是一根竹子,它有什么样的用途,决定权在于它的主人,不在于它自己。也许它就只想做一根自由自在的竹子呢?”
我又问:“那木桶效应呢?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在于它最短的那根木板,我们只有补齐它,才能让它盛最多的水。”
“妈妈,你又错了!木桶盛水少的话,我们可以换个器皿,为什么老盯着木桶呢?”我无语。
“妈妈,我的优点、缺点其实我都知道,我擅长做什么我很清楚,请不要老盯着我的分数和我的缺点不放。好吗?”儿子笑着对我说完,淡定自若的又捧起了自己爱看的书。
看着儿子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很多时候,孩子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成人世界中的很多问题。
暑期间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特长班等等琳琅满目,作为父母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我们的孩子究竟最需要什么呢?
(这是新买的包包,儿子亲手为我做的画)
他创作的第一本英文绘本
看完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的观影感
他的一些绘画作品
去上海在高铁上写的小诗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成人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只会扼杀那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突然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不管教的勇气》的几句话,“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善于发现和放大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给提供他们更广大的舞台,才是最重要的。
一路陪伴,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