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因为是单一而笃定的单一维度--就是我的核心价值观--助人。加上从小塑造自己的外在环境-中医院长大,内在的天赋优势-对人与社会敏感及超级内省,40年如一日,也认为就是一个医生。从治疗身体疾病的医生到心理疾病的医生,我以为不会再有其他困惑。
但是理想主义、天生乐观的我,忽略了一个人的社会多样性及角色的变化,以及人生阶段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人生的内外环境的成长可变性。这让适应和排难靠后的我,走了不少弯路,而在自我内心开始怀疑自己。赌徒式的学习与投入,封闭式的成长与探索,有收获也有了走火入魔的经济和精力的过度消耗。
在学习及成为优势导向的生涯教练的路上,我反而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了。
?1、30岁之前是唯一的医生梦想,虽实现,但中医背景的我在西医环境中学习的挫败体验,让我医生工作5年之后,人生的偶然因素(儿科进修回来却去急诊科支持新医院一年,医生男友辞掉他市妇幼的公职来找镇区的我结婚),我们决定同时进军我所在市级医院。2、而我因为是属于同一个地区的卫生局的编制,只能离开原有体制,开启了跨界之旅。2004年接下来近10年体验了医学+保险+体检+营销,在2011年起就体验了主副业并行的尝试。
?2、而在这个当中经历生育,发现儿科医生的背景及对心理学的爱好,可以从事早期教育行业的培训。开始尝试教育培训行业的探索。但是自我怀疑的内在小怪兽,会让自己冲一半,又退回来原地反省。人生总在螺旋中。在2017年底离开了工作12年多的寿险行业,我尝试了整合,去职业生涯机构的市场总监、心理教育培训机构的CEO。理想与现实,总是拉回自己,作为在深圳生活的中年二宝妈,最大的压力就是生存-即经济压力!
3、2019年开始尝试回归有行业优势壁垒的大健康公司,想着深耕,用稳定与能确定的经济基础,为未来的独立职业-咨询师做准备。但一直很难去找到这个稳定的收入空间,因为行业的重资本运营,重资产压力前行,市场红利已经割了一波韭菜。自己选择了回到健康管理培训这个领域。
在这个时候,经常有人问我的标签和未来合作的点,让我被迫面对要提炼出我这个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真正要投入的领域是什么?
2017至2018学习生涯规划的路上,我以为我很清晰:
1、基于天赋优势的生涯规划师,有跨界经验的20年的职场老司机,懂职场宝妈生涯定位及平衡的知心姐姐!
2、拥有一堆学习证书(中科院心研所心理资本研修生、新精英大满贯学员+国家二级生涯规划师、NCDA国际生涯规划师、盖洛普优势教练、二级心理咨 询师、清华积级心理学初级指导师、DISC等等)来证明自己有投入过的所谓专业人士。
但是我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我想最终去到哪里?怎么去?如何规划?这其实依然是我悬在头顶的乌云问题。别人眼中的我,与我眼中的我,都是那么不真实,但又是事实。如果作为咨询师的我还在这个漩涡中,其实也很难有清晰的思路指导他人。
去年我断舍离,清掉了所有的书,光生涯相关的就有100多本,只因我想看看我最终会再要买回来看的是哪一类的书?以及我最喜爱保留的是这个领域谁的书(嘘,这中间也有清掉了所有赵昴老师和古典老师的书:)
面对自己,分析自己,愿意在自己身上做个大的手术,反弹力和抗挫力是我的优势。但是需要忍耐坚持去看到人生拐角处的光明和精彩,是最大的挑战。所以定位营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