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的这本散文集,名字就来自其中收录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先将喜欢的段落摘抄如下: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杏花。春雨。江南。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wěng】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愁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美感和意境随着这些语句跃然纸上。我一直偏爱景致的描写,因为眼中和心中的风景往往因人而异,景色的画面用抽象的文字去表达,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像“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声音、画面和意境扑面而来。
雨,因季节而不同,因地域而迥异。听雨,也会因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小时候,我很喜欢在雨天练琴,似乎琴声和雨声遥相呼应一般。打开窗子,雨的气息夹杂着泥土的清香钻进屋里,闭着眼睛演奏一支自己钟爱的曲子,犹如仙境。
今年十一前,同事去宁海的寺庙中录和尚的早课和晚课。正式录音时正赶上下雨,最后的成品便在唱经中夹杂了清晰可闻的雨打瓦片和树叶的响声,听上去别有一番风味。
雨,是美的。只是有些时候,忙忙碌碌的我们,失掉了欣赏这份自然之美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