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吃了个晚饭之后,端坐在笔记本前面,调了调耳机音量,扶了扶眼镜。可能是独自坐着,加上旁边游戏、抖音的交杂声,这种现实的反差再加上晚上营造的这种寒冷氛围,反而让自己突然有了去写文的冲动。最近也会吐槽不知道写什么,总感觉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无奇。不用去担忧别人的看法,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摆脱以前那套写作习惯,想到什么就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我来到简书的目的。
第一次接触简书大概在3月中旬左右,那会开学没多久,也记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突然有了写文的想法。仔细翻阅着前面的文章,这一路写过来确实挺不错的。这9个月里,我分享过歌词、热评;写过诗、散文和随笔,默默的写着,这就是我的状态。最开始写诗,那种很努力在写但完全不管压不压韵,还很通俗,毕竟只是记录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才不管规范与否。
到后面,我开始看一些简书上的推文,多是文采斐然的那种文章,在被各简友的文采所折服之后,我还是只能摘录一些辞藻和美句硬生生的模仿一番。我也曾努力的写过几次,但还是被自己不开窍的脑袋瓜认怂了。不过到现在,我还是掌握了一些很不错的辞藻、佳句、一些意象的意思。每次同学说我哪知道这些妙不可言的东西的时候,我都想说自己写的。。。简书上一些文采很棒的文,也有驱使自己尽量多用一些优美的词、句,起码看过去稍清新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之前的想法。也就是这段时间,我一边借鉴着简书的文章,一边会给老袁写一些东西,而内容的文采性很大灵感来自这里。要说中间这段时间我学会了什么,大抵可能是学会了引用,学会了开始写一些稍微文采性的诗和随笔。
暑假后面那段日子里,我开始更偏向生活的文章。碌碌无为的暑期工生活,刚开始,让我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简书,只是在规划着怎么度过每一天、想延长休息时间,以至于两个月里就写了两篇。幸运的是,在做了10来天之后,早上上完班洗漱完,我开始点开简书和藏书馆。我始终记得,简书里跑步、生活态度的推文和藏书馆里《云边有个小卖部》是我坚持下来的两个唯一伙伴。每次夜班休息中途,我就会默念道:再坚持一下,小邱,再过几个小时你就又能看小说和翻文了。我开始不再找老袁聊天,而是沉浸在这两位伙伴的喜悦中。也是简书让我开学后开始了早起,开始了晨跑。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从里面看到的一些东西真的能让自己感同身受,切实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但领悟更多的是那种对生活的态度。
回学校之后,从一个故事专题里,看到了很多故事,虽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还是有所感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如果你也生于1995”。这篇文让刚刚表白失败后的我去想一些生活里的东西,去努力的追寻那些最爱,去明白这就是生活。中秋那段时间,开始是有点失落的,到后面国庆出游之后,自己变得开朗些,对一些事情也开些,变得坦然些。
10、11两个月中,平均每两天就有一篇文,一长一短交替。我变得感性,变得对生活更加细腻,真正(自认为是这阶段)用笔墨去表达一些东西,即使有些看过去是自我式安慰。我并不反对这种写法,反而理解,毕竟自己需要一个过程来从旧阶段跳跃到另一个阶段。一个人情感的抒发,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感同身受。
12月了,我觉得自己大抵能把生活融入到文章里,不去追求数量,更多的是不显眼的细节的展示。到现在,至少自己能掌控情感的变化,不动声色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去抒发。一味的抒发,反而现在看来有点矫情。生活那么多的人和事,你哪有这么多的空来记,该干嘛干嘛,它不香吗?我把这种情感的过度抒发归咎于以前性格,敏感的人总是有辣么多的情感要抒发。我不仅想要做理性的魔鬼,也要做感性的小邱!
简书给了我很多东西,文采、简友们的生活领悟和自己的生活态度。不管是自己文字的表达是怎样,反正都是自己写的,一步步的进步就好了。